[发明专利]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2231.6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2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朱旭辉;刘俊哲;谭婉怡;陈宁宁;彭俊彪;曹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71/04 | 分类号: | C07D471/04;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智英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分子 电子 传输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电子传输材料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其结构如式Ⅰ。所述方法:(1)以邻氨基二苯胺与对溴苯甲酰氯为原料,通过反应,得到未闭环的中间产物;(2)将未闭环的中间产物进行闭环反应,得到闭环的含溴中间产物;(3)在催化体系下,将闭环的含溴中间产物与双戊酰二硼进行反应,得到含有硼酸酯的产物;(4)在催化体系中,将含有硼酸酯的产物与3‑溴‑1,10‑菲罗啉进行偶联反应,得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本发明的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电子注入性能,能够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特别涉及一种有利于合成且同时实现高发光效率和高稳定性的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自发光、响应快、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电子传输材料的引入可以增强电子的注入,平衡器件中的载流子从而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和效率。
电子传输材料的设计主要要求分子具有适宜的LUMO能级(电子注入)和HOMO能级、较高的玻璃态转变温度(薄膜形貌稳定性)、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及成膜性。迄今为止,已经报道了大量电子传输材料,但是其中综合性能优异的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普遍存在合成提纯的挑战。
另外,在有机电致磷光器件中,高电流密度条件下,存在三线态激子—极化子湮灭和三线态激子—三线态激子湮灭的现象,不利于器件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易于合成与提纯且同时实现高发光效率和高稳定性的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此外该电子传输材料还具有较高的玻璃态转变温度,较深的LUMO能级与较浅的HOMO能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的应用。所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其结构式如式Ⅰ:
所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邻氨基二苯胺与对溴苯甲酰氯为原料,用有机溶剂溶解,在冰水浴条件搅拌反应,后续处理,得到未闭环的中间产物;
所述未闭环的中间产物的结构为
(2)将步骤(1)中未闭环的中间产物进行闭环反应,后续处理,得到闭环的含溴中间产物;
所述闭环的含溴中间产物的结构为
(3)在催化体系下,将步骤(2)中闭环的含溴中间产物与双戊酰二硼进行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后续处理,得到含有硼酸酯的产物;
所述含有硼酸酯的产物的结构为
(4)在催化体系中,将步骤(3)的含有硼酸酯的产物与3-溴-1,10-菲罗啉进行偶联反应,后续处理,得到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
步骤(1)中所述邻氨基二苯胺与对溴苯甲酰氯的摩尔比为1:(1.2~1.3);
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与三乙胺的混合物或者四氢呋喃与三乙胺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中二氯甲烷:三乙胺或四氢呋喃:三乙胺的体积比为4:1~6:1;所述搅拌反应的时间为8~12小时;
步骤(2)中所述闭环反应是在冰醋酸中进行的,所述反应的条件为在90~100℃反应12~1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22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