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氧化物复合低碳镁碳砖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36858.0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9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端木顺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端木顺娣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C04B35/04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氧化物 低碳镁碳砖 镁碳砖 碳素 镁砂 渗透性能 抗渣 复合 润湿 抗渣侵蚀性能 耐火材料 抗热震性能 超低碳钢 热膨胀率 热震性能 钢水 氮化物 导热率 硼化物 碳结合 外加剂 增碳 污染 | ||
一种含碳低于6%的非氧化物复合低碳镁碳砖,属于一种耐火材料。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这种材料含有镁砂75~94%,碳素1~5%,氮化物、硼化物等非氧化物0.4~20%,外加剂0~5%,用含碳结合剂结合。这种低碳镁碳砖的性能与普通镁碳砖相比,具有导热率低、向钢水中增碳少,不易污染超低碳钢的特点。由于镁砂为主要成份,使该镁碳砖具有良好的抗渣侵蚀性能。由于碳素为主要成份之一使该镁碳砖具有良好的抗渣渗透性能,和优良的热震性能,并保护了上述非氧化物使之不易被氧化,由于上述非氧化物热膨胀率低、不易与渣润湿,可以在碳素配入量减少时,保持良好的抗热震性能和抗渣渗透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耐火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非氧化物复合低碳镁碳砖。
背景技术
氧化镁的熔点是2800℃,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但其抗热震性、抗渣渗透性差;以石墨为代表的碳素材料也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并且其热膨胀系数低,抗热震性十分优异,在高温下与钢水、钢渣不易浸润,将二者按一定的比例复合,组成一种综合性能好的耐火材料——镁碳砖。镁碳砖主要用于炼钢耐火材料,例如转炉、炼钢电炉、钢包。我国现有的镁碳砖一般含碳含量>10%,我国冶金行业标准分三档:MT-10A、B、C;MT-14A、B、C;MT-18A、B、C,标准中分别要求碳含量大于≥10%、14%、18%。通常符合标准的镁碳砖才能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而在低碳钢如不锈钢等特钢的冶炼上,如果使用镁碳砖,在冶炼过程中碳成份就会很容易溶入钢水中,影响了钢水的纯度,从而影响特钢的质量。如果降低镁碳砖中碳含量到镁碳砖的1/2~1/5,抗热震性变差、易剥落、寿命低。
近年来,阿隆、镁阿隆、氮化硅等新型非氧化物,向人们展现出了其熔点高、热膨胀率低、热震稳定性好,不易被钢渣浸润的优点,但单独作为炼钢用耐火材料,都有抗氧化性差的致命弱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氧化物复合低碳镁碳砖,把其中的碳含量降低到6%以下,以达到特钢冶炼的要求,同时保持了高碳镁碳砖的性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这种材料其中含有镁砂75~94%,碳素1~5%,非氧化物0.4~20%,含碳结合剂2.5~5.5%。
所述碳素为石墨、碳黑中的一种或两种。碳结合剂为酚醛树脂、沥青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非氧化物包括氮化物或硼化物。所述氮化物为赛隆、镁阿隆、氮化硅、氮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硼化物为硼化锆。
其中,镁砂的作用是保持低碳镁碳砖的耐高温性、抗渣侵蚀性。
碳素的作用是保持低碳镁碳砖的高温强度、抗热震性、抗渣渗透性。为了保证石墨能在低碳镁碳砖中弥散分布,要求粒度要细,同时也要避免粒度过细导致的抗氧化能力下降,石墨粒度宜在400目。
非氧化物为赛隆、镁阿隆、氮化硅、硼化锆、氮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非氧化物与碳素有类似的性质,即具有低的热膨胀率、不易被渣润湿。部分替代碳素可以降低低碳镁碳砖中的碳含量,并保持常规镁碳砖的优异的抗热震性和抗渣渗透性。
用塞隆、阿隆、镁阿隆等新型非氧化物部分取代低碳镁碳砖中的碳素,从而大幅度降低低碳镁碳砖中的碳含量。经过实验确认了该种非氧化物复合低碳镁碳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且抗氧化性超过了普通镁碳砖。
非氧化物与碳素复合,在还原性气氛下不易被氧化。
还可以加入部分抗氧化剂来阻挡碳素和非氧化物被氧化。抗氧化剂可以与氧气反应,堵塞气孔,使镁碳砖的基质致密,保护碳素和非氧化物不被氧化。所述抗氧化剂包括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铝、硅、铝镁合金、碳化硅、碳化硼。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本发明的低碳镁碳砖,把碳含量降低到6%以下,达到特钢冶炼的要求,同时保持了高碳镁碳砖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端木顺娣,未经端木顺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6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