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2162.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8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许开华;乐绪清;李涛;白亮;陈天斌;唐兴邦;吕志;李友福;杨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4/00;B01D36/04;H01M4/36;H01M4/50;H01M4/5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2254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锂电池 正极 材料 前驱 快速 合成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浓密器,所述反应釜上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浓密器连通,浓密器底部经过循环泵与反应釜相连,所述浓密器内有滤棒,经过滤棒的母液汇总后经过流量计、气动阀连接真空缓冲罐,所述真空缓冲罐上部与真空泵连接,底部与母液储罐连接。本装置可起到增强浓密效果、大幅提高合成的三元流量,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合成阶段的收率,从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
背景技术
镍钴锰氢氧化物是三元成品电池(镍钴锰酸锂)的正极材料前驱体,三元锂聚合物电池成本低廉,高克容量(150mAh/g),工作电压与现有电解液匹配,安全性好,循环性优良,克容量高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小型电器、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领域。镍钴锰氢氧化物合成工序多采用独立的反应釜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粒径未达标前物料由溢流口直接溢流成为不合格品,一直溢流至釜内粒径合格才能作为合格品。逐步有厂家制作简易浓密槽与反应釜连接使物料从简易浓密槽溢流,由于浓密槽内无搅拌,可起到沉降颗粒作用,可减少颗粒流失,起到适当提高反应釜内的固含量,但此法收率仍然欠佳,且反应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
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浓密器,所述反应釜上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浓密器连通,浓密器底部经过循环泵与反应釜相连,所述浓密器内有滤棒,经过滤棒的母液汇总后经过流量计、气动阀连接真空缓冲罐,所述真空缓冲罐上部与真空泵连接,底部与母液储罐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反应釜底部还通过离心泵与浓密器顶部连接。
制备三元前驱体时,向反应釜内进料,反应釜内液位上升至溢流口后浆料溢流至浓密器内,浓密器底部与循环泵连接,循环泵出口至反应釜内,用于将浓密器内浆料泵回反应釜内。浓密器内过滤部分的滤棒规律排布并汇总连接至真空缓冲罐,部分浆料经滤棒过滤后将浆料中颗粒拦截在浓密器内,浓缩后的浆料再通过循环泵泵回反应釜继续反应,通过滤棒的母液则排至真空缓冲罐内,真空缓冲罐与真空泵连通,真空泵持续运作保证缓冲罐内负压环境,持续对浓密器内进行抽母液操作。真空缓冲罐内积累的母液得到一定液位则排放至母液储罐,然后进一步处理后排放。
所述浓密器内的滤棒有氮气管及纯水管用于滤棒反吹再生。
所述反应釜还装有测温仪和pH计。
所述浓密器还装有液位计。
本发明针对氢氧化镍钴锰三元前驱体在合成阶段生长速度慢,收率低等问题,可起到增强浓密效果、大幅提高合成的三元流量,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合成阶段的收率,从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溢流口;2-反应釜;3-浓密器;4-真空泵;5-循环泵;6-搅拌电机;7-液位计;8-真空缓冲罐;9-滤棒;10-气动阀;11-流量计;12-离心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快速合成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浓密器,所述反应釜上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浓密器连通,浓密器底部经过循环泵与反应釜相连,所述浓密器内有滤棒,经过滤棒的滤液汇总后经过流量计、气动阀连接真空缓冲罐,所述真空缓冲罐上部与真空泵连接,底部与滤液储罐连接。
当浓密器负压系统故障时,可启动反应釜至浓密器泵,通过泵将釜内浆料泵入浓密器进行正压压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21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