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嵌入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8479.9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4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昌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昌国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4;B82Y30/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4 | 代理人: | 张汉钦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嵌入式 电动汽车 电池组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电池组,目前主要的冷却方式包括:自然冷却、风冷及液冷等三种。然而在现有的冷却方式中存在冷却效果差、冷却成本高、不易存放以及怕磕碰等问题。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散热性能良好、容易存放、不怕磕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嵌入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该嵌入式电池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的散热性能良好,且容易存放,不怕磕碰,有效延长了电动汽车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嵌入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包括金属基板,依次布置在金属基板上的第一高导热金属层、第一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第二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第二高导热金属层以及金属盖板,多个呈矩阵排列的沟槽,所述沟槽贯穿第一高导热金属层、第一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第二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第二高导热金属层以及金属盖板,多个锂离子电池呈矩阵排列,且分别嵌入对应的沟槽中。
作为优选,其中,银纳米粒子改性PET中的银纳米粒子为氧化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与PET两者间的质量比为10:100至15:100,银纳米粒子的粒径为50-200纳米,银纳米粒子改性PET中还可以包括固化剂、抗氧剂等助剂。
作为优选,所述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由依次层叠的高导热金属层、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以及高导热金属层层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由依次层叠的高导热金属层、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高导热金属层、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以及高导热金属层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沟槽和所述锂离子电池均呈4×7阵列分布,所述沟槽的深度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高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基板和所述金属盖板的材料为铜、铝或不锈钢。
作为优选,所述高导热金属的材料为铜、银、铝、镁或其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基板和所述金属盖板的厚度为1-3mm,所述第一、第二高导热金属层的厚度为1-10毫米,所述第一、第二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的厚度为1-10毫米,所述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中单层高导热金属的厚度为5-20毫米以及单层银纳米粒子改性PET的厚度为5-20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叠层布置的高导热金属层和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层,二者均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有效提高了封装结构的散热效果;
(2)通过设置沟槽,锂离子电池嵌入沟槽中,有利于后续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连接以及电能的输入或输出;
(3)金属基板和金属盖板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封装结构的散热效果,且具有保护封装结构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嵌入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封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的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高导热金属-银纳米粒子改性PET叠层的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昌国,未经王昌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84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震安全动力电池铝壳
- 下一篇:一种车用电源风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