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7454.7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2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宇;蔡正伟;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20 | 分类号: | A61L27/20;A61L27/18;A61L27/12;A61L27/5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徐晓琴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酯 聚糖 羟基 磷灰石 复合 导管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导管支架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为原料,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所述复合导管支架具有波状表面,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细胞亲和性,有利于神经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能够满足神经修复的基本要求;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制备效率较高,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管支架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外周神经通常会受到身体伤害,这通常是由运输和建设造成的事故,自然灾害和战争伤害等创伤以及手术的医源性副作用,估计大概2.8%的创伤患者受到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其中许多患有终身残疾。目前,对于修复神经缺损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直接修复、自/异体移植和使用神经导管。自体移植是目前对于较大神经损伤最好的修复手段,是神经修复领域的黄金标准。但由于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容易造成其直径与损伤神经无法匹配,造成供区神经受损、功能缺失以及引发一些炎症的发生,对身体造成损害。同种异体移植虽然来源相对广泛但容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将使修复受损神经难度加大。所以,用神经修复导管桥接离断神经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
神经导管的使用可追溯到1882年,科学家利用一个空心骨管来修复狗体内30mm的神经损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神经导管得到较大的发展。理想的神经支架必须满足许多生物学和物理化学要求,其中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渗透性,生物力学性质是主要方面。
在早期,人们用一些不可降解的材料来制备神经修复导管,如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和硅胶等。这些材料制备成的的神经导管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具有半透膜的性质,能允许小分子通过,从而使神经修复时能从导管外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并防止纤维疤痕组织的侵入。但由于其无法在体内正常降解,导致其在完成神经修复后仍留于人体内,会造成炎症的发生。长期下去会压迫重塑神经并释放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Johansson等用多孔硅胶管修复大鼠5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6周显示神经再生良好;认为该多孔硅胶导管有利于营养物质代谢,有利于缺损神经修复。但是硅胶非降解性神经导管修复距离较短,而且由于长期存在于人体内会造成神经压迫,产生毒素,需二次手术取出,不是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
后来,可降解高分子的出现,使神经修复导管得到进一步发展。PLA、PGA和PCL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Yucel等报道显示,将PLA、PGA、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制备纳米神经导管。该导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诱导支持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迁移及同向生长。但可降解材料在植入后,会释放酸性物质,降解速率难以控制,机械性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聚己内酯/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导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壳聚糖溶于醋酸中,磁力搅拌至充分溶解后,进行高速离心,取上清液;调节上清液pH为7,静置一段时间,至壳聚糖完全析出;用真空泵抽滤,收集滤膜上的壳聚糖;
(2)将步骤(1)所得壳聚糖加入到NaOH溶液中,并进行油浴加热发生脱乙酰反应;反应完成后,静置冷却至室温;将溶液加入到纯水中,静置沉淀,再倒去上清液,如此反复几次以去除NaOH;再用真空泵多次抽滤,直至溶液为中性,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脱乙酰化的壳聚糖,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4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