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0053.9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5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军;郭捷;马凤山;卢蓉;惠鑫;刘港;曹家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13 | 代理人: | 卫安乐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巷道 支护 试验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为内外框架式结构,内框架可沿外框架垂直方向上下移动,试件尺寸为1800mm×1400mm×200mm,安装在内框架内部。现有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不含试件的重量大约为10吨,包含试件重量约为11吨。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包括如图1、图2所示的内框架和如图3、图4所示的外框架;其中内框架包括:静载油缸2、动载油缸1、支护3,其中支护3为口字形框架,中心设有用于容置试件4的开口。其中外框架为口字形,且外框架底壁上设有支撑座5以支撑内框架。这种机构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能够通过内框架对试件4进行加力试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试验的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结构不合理导致最终试验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结构合理且试验结果更为精确地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及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包括用于容置试件的内框架和外框架,其中所述内框架的外形与所述外框架相适配以嵌套在所述外框架内;其中所述外框架设有沿竖直方向支撑内框架的竖直动态油缸,所述竖直动态油缸包括油缸本体和球头座,所述球头座固定在油缸本体的动力输出轴上,且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设有力传感器以根据力传感器的测量值确定油缸本体的动力输出值以沿竖直方向动态支撑所述内框架;其中所述外框架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内框架的至少一个均布加载器,所述均布加载器
包括如图1、图2所示的内框架和如图3、图4所示的外框架;其中内框架包括:静载油缸1、动载油缸2、支护3,其中支护3为口字形框架,中心设有用于容置试件4的开口。其中外框架为口字形,且外框架底壁上设有支撑座以支撑内框架。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及方法,能够更为精确的对岩石(尤其是煤岩)进行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的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现有的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的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内框架装配在外框架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框架的一个均布加载器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内框架的单个均布加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内框架与外框架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底部动态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静载油缸;
2、动载油缸;
3、支护;
4、试件;
5、均布加载器组;
6、竖直支撑机构;
7、水平支撑机构;
8、底部动态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试件、内框架、外框架在发生位移时容易因碰撞导致损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压巷道支护试验设备,能够对设备内框架及试件进行位移或加速度的正弦波、余弦波、三角波、方波等波形进行动态加载,以动态调整内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0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