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红外传感的无人艇智能寻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05556.7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3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黄玉;李岩;梁茂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G08C23/04;B63B3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传感 无人 智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红外传感的无人艇智能寻迹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艇,是一种海中军事武器。实际上就是在海中作业的机器人。作为一种水下尖端武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其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令未来海战场大为改观。其主要类型有:遥控潜水艇型无人潜艇;半浮半沉型无人潜艇;智能型无人潜艇。未来无人潜艇具有以下特点:在潜水母艇或者水上战舰等平台上可自如地进行施放和回收;在危险度很高而且环境状况随时变化的浅海,可以长时间、自主地进行隐秘性工作;为了执行反潜战、搜索目标和收集海洋战术数据以及侦察鱼雷等任务,具备搭载所需传感器的能力;拥有与战斗群有效实施通信的能力;作为对抗时“撒手锏”武器等。
在海上会时常出现有恶劣的天气,而且以及海底存在的礁石都是有可能导致航海的船只出现意外状况,以及在海上有的船只存在损坏等意外状况导致船体不能够继续航行,船只上的人员需要快速援救,但是有时却无法对其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寻迹,因为没能够联系到船上的人员导致船上的人员长时间受困,甚至时间过长,危及到被救人员的性命,所以提供一种基于红外传感的无人艇智能寻迹系统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十分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红外传感的无人艇智能寻迹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红外传感的无人艇智能寻迹系统,包括无人艇本体与控制台,所述无人艇本体上方转动连接有集成板,所述集成板上设有红外信号接收装置与控制主板,所述红外信号接收装置包括红外信号接收器、红外屏蔽装置与控制开关,所述红外信号接收器通过信号连接于红外信号源,所述红外信号接收器通过电性连接于控制开关,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电性连接于红外信号接收器,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电性连接有电源模块,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电性连接有船舶舵机,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电性连接于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电性连接有信息存储模块,所述控制主板分别电性连接有摄像头与麦克风。
优选的,所述控制台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电性连接有显示屏,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电性连接于扬声器。
优选的,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采用PT2262/PT2272无线收发模块,PT2262/PT2272无线收发模块包括PT2262发射模块电路和PT2272接收模块电路。
优选的,所述红外信号接收器上设有红外屏蔽装置,所述红外屏蔽装置为屏蔽罩,所述红外屏蔽装置的数量为7组。
优选的,所述集成板在360度范围内平均设置7个红外信号接收器。
优选的,所述集成板形状为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红外信号接收装置与控制主板进行整合以制成信号集成板,该集成板形状为圆形,故红外信号源在360度范围内发射红外信号,该集成板均可接收信号。集成板在360度范围内平均设置7个红外信号接收器,每个红外信号接收器设置红外屏蔽装置以防止信号串扰。当红外信号源发射信号后,红外信号接收器接收信号,控制主板依据测高低电平的方式来判断船舶舵机转动角度,进而完成寻迹过程,寻迹过程中摄像头和麦克风把信息存储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把图像和声音信息发回到控制台的显示屏和扬声器中,以供监控实时画面,采取相应的援救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集成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系统框图;
图4为本发明控制台系统框图。
图中:1无人艇本体、2船舶舵机、3集成板、4红外信号接收装置、5红外信号接收器、6红外屏蔽装置、7控制主板、8红外信号源、9电源模块、10控制开关、11控制台、12无线收发模块、13信息存储模块、14摄像头、15麦克风、16中央处理器、17显示屏、18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55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