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图像边缘检测精度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9707.4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4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朱维斌;刘明佩;叶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13 | 分类号: | G06T7/13;G06T7/60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图像 边缘 检测 精度 评价 方法 | ||
1.一种图像边缘检测精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利用激光干涉仪记录平台位移量建立定标函数;
在步骤一中,利用激光干涉仪将图像边缘信息、平台位移量用长度量表示;
1.1构建图像边缘的像素值函数:
l1'和l2'分别为两幅图像中量块右侧边缘与图像左边界距离的检测像素值;
l1和l2分别为两幅图像中量块右侧边缘与图像左边界距离的真实像素值;
Δ1和Δ2为图像边缘检测像素值误差;
1.2构建平台位移长度对应的真实像素值函数:
l=l2-l1=(l2'-Δ2)-(l1'-Δ1) (2)
l是平台位移长度对应的真实像素值;
整理式(2)可得:
l=l2-l1=(l2'-l1')-(Δ2-Δ1) (3)
1.3确定激光干涉仪测量平台位移的长度与平台位移长度对应的真实像素值的比值的函数表达式为:
L是激光干涉仪测量平台位移的长度;
k是激光干涉仪测量平台位移的长度与平台位移长度对应的真实像素值的比例系数;
由于两次成像条件相同,经过相同的边缘检测算法处理后的Δ1与Δ2近似相同,即Δ2≈Δ1;
同时,式(4)中存在(l2'-l1')>>(Δ2-Δ1),因此,化简式(4)可得:
1.4开展重复性实验,获取多个比例系数ki(i=1,2,3,…n),以平均值作为最终比例系数
步骤二、利用量块图像中两条平行边缘的边缘检测误差关系,建立边缘检测误差函数;
2.1构建量块两条平行边缘的像素值函数:
S1和S2分别为量块左右两条边缘与图像左边界距离的真实像素值;
S1'和S2'分别为量块左右两条边缘与图像左边界距离的检测像素值;
δ1和δ2为图像边缘检测像素值误差;
2.2构建量块两条平行边缘之间距离的真实像素值函数:
S=S2-S1=(S2'-δ2)-(S1'-δ1)=(S2'-S1')-(δ2-δ1) (8)
S是两条平行边缘之间距离的真实像素值;
2.3构建量块两条平行边缘的图像边缘检测误差函数:
(δ2-δ1)=(S2'-S1')-S (9)
由于两条边缘处的灰度变化相反,左侧边缘由亮到暗,右侧边缘由暗到亮;当两条平行边缘的边缘检测像素值误差满足关系式δ1≈-δ2时,化简式(9)为:
步骤三、结合定标函数和边缘检测误差函数,建立量化边缘检测误差函数:
ΔS是两条平行边缘之间距离的长度;
μ1和μ2为图像边缘检测像素值误差对应的长度误差;
整理式(11)得到:
步骤四、拍摄步骤一、步骤二和步骤三所需图像;
步骤五、选择边缘检测算法对拍摄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将边缘检测误差由像素值量化为实际长度值;
选择的边缘检测算法需满足δ1≈-δ2,求取的μ1和μ2作为评价边缘检测精度的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970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风机组控制系统及新风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风净化机的控制系统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