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小球藻及其在降解污水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5200.5 | 申请日: | 201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5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邓禹;卢伟强;张晓娟;赵运英;毛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02F3/32;C12R1/89;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球藻 总氮 总磷 污水 降解 去除 废水 环境工程技术 环境友好 应用 生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小球藻及其在降解污水中的应用,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去除废水中总氮、总磷和COD的小球藻CCTCC NO:M 2017231,以实现环境友好、生态、高效、廉价的去除废水中的总氮、总磷以及COD,适合处理水量大、总氮(120mg/L左右)、总磷(18mg/L左右)以及COD浓度低(4200mg/L左右)的污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小球藻及其在降解污水中的应用,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国家加大力度对污染水体进行防治,但多年来河流、湖泊等污染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水体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富营养化问题仍然严重,饮用水安全依然受到威胁。
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仍然存在尾水或中水氮排放不达标、排放标准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开发除氮技术体系、完善排放标准和加大监管力度。
随着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扩大,一些工业污水也被纳入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成分复杂多样,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过高等问题频频出现,现有的工艺基本未设置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此外,随着污水量的增加,污水处理厂已超出自己的原定处理能力,影响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导致出水中的氮、磷等超标排放。
第二,造成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生产、生活废水未经处理,或虽处理但未达标,这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废水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迫切需要进行资源化利用及对水资源的防治。
水中的污染物除氮、磷外,还有其他有机物,而有机污染物不仅在水中存在时间长,范围广,而且危害大,有一些很难降解。因此,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有机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
综上,由于氮、磷污染物以及有机物污染物来源广泛、污染途径及过程复杂、传统的技术处理效果不高、新技术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等原因,而且氮、磷和COD都能导致水体的严重污染,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众多环境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污水中总氮、总磷以及COD难以处理的问题,本发明筛选得到了一株能降解污水中总氮、总磷和COD的藻类并将其用于污水处理,为污水中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发明从河道的水中经过多次反复筛选,最终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同时降解总氮、总磷和COD的藻类,选取这株藻,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确定其分类地位,并优化其生长培养基,经18SrRNA鉴定确定这株藻类为小球藻(Chlorella sp.)DYZ-1。
目前关于藻类净化水体的报道较少,而且由于水中营养盐组成的变化,会导致水体藻相的变化,常常爆发蓝藻,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需要大量有益的单细胞藻类能够快速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无机物,抑制蓝藻的爆发。由此可以避免投洒农药,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有益单胞藻类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存在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藻类退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效果不稳定;第二,商品化产品价格较高,使用成本较高;第三,大多数藻类净化水体周期漫长。因此,提供一种稳定高效的藻类修复水体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发明提供的小球藻(Chlorella sp.)DYZ-1,是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易于培养的特点,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很高,又有多种维生素,可广泛应用于饲料和食品添加剂,并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任何污染,是一种极具经济效益的微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5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