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0959.8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5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轩;王蕾;智文静;宋丹;瞿敏侃;戴震;倪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18 | 分类号: | C07D311/18;C09K1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传感材料 制备 次氯酸 响应 化学荧光传感材料 荧光化学传感材料 亲电取代反应 活性氧物质 生物相容性 选择性识别 氨基硫脲 基础原料 快速响应 目标离子 肉眼可见 生物细胞 无水甲醇 荧光信号 干扰性 阴离子 紫外灯 溶剂 香豆 羧基 成像 灵敏 应用 成功 | ||
本发明属于化学荧光传感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提供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所述材料是由6‑羧基香豆素和氨基硫脲作为基础原料,无水甲醇作为溶剂,经亲电取代反应制备荧光化学传感材料。本发明制备的荧光传感材料,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荧光传感材料具有快速响应,能对OCl‑具有灵敏的选择性识别性能,在紫外灯下荧光信号的变化肉眼可见,其他常见阴离子和活性氧物质干扰性小,成功实现了生物细胞中目标离子的成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荧光传感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荧光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主要研究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次氯酸作为活性氧物质的一种,在许多生命科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次氯酸由双氧水和氯离子之间的髓过氧化物酶通过催化反应产生,可保护生命系统免受微生物和病原体的侵袭。而来自吞噬细胞的不可控的次氯酸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炎症和癌症等各种疾病。此外,次氯酸也广泛用作饮用水和游泳池中的安全消毒剂,以及工业应用的漂白剂。严格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次氯酸的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为过量的次氯酸能通过氧化应激损伤细胞中的RNA,DNA和蛋白质,并引起严重的疾病。
由于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了简便方便的检测次氯酸的方法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电化学法以及滴定法通常需要大量的样品和复杂的仪器,这限制了其应用。然而,荧光检测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曾开发了一些基于次氯酸强氧化性能的荧光传感材料。然而,这些荧光传感材料在低荧光量子产率,不令人满意的检测限,差的水溶性和其他活性氧物质的干扰方面已经具有一些缺点。因此,开发新的荧光传感材料至关重要。使用香豆素作为荧光团,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高荧光量子产率,能很好的克服上述缺点。
因此,利用次氯酸能将酰肼选择性氧化成酰亚胺的反应机理,设计并合成了香豆素和酰肼的次氯酸选择性荧光传感材料。其合成用于选择性检测次氯酸,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该荧光传感材料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实现在水溶液介质中对目标离子进行检测应用,也为生物细胞中目标离子的成像分析提供了前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传统检测技术的限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涉及的传感材料能够很好的实现生物细胞中痕量OCl-离子的有效检测,具有成本低,合成简单,响应快和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所述材料是由6-羧基香豆素和氨基硫脲作为基础原料,无水甲醇作为溶剂,经亲电取代反应制备荧光化学传感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6-羧基香豆素和氨基硫脲加入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水甲醇溶解;
(2)步骤(1)所得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回流加热反应,待反应结束趁热抽滤,滤液重结晶,抽滤,用与步骤(1)等量的无水甲醇洗三次,得到白色固体,即为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
步骤(1)中,所述6-羧基香豆素、氨基硫脲、无水甲醇的用量比例为0.81-1.19g:0.92-1.84g:5-15mL。
步骤(2)中,所述回流加热反应温度为80-100℃,反应时间为4-6h。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次氯酸响应型荧光传感材料用于OCl-选择性识别检测或者生物体活细胞中OCl-成像分析检测的用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09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