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7765.2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7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明;李普旺;李思东;陈煜;李永振;吕明哲;周闯;王超;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7/36 | 分类号: | A61K47/36;A61K9/51;A61K36/28;A61K8/92;A61K8/11;A61Q19/00;C11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许春兰;李彬彬 |
地址: | 52400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香精油 纳米 微胶囊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所述的芯材为艾纳香精油,所述的壁材由巯基改性壳聚糖和交联剂发生交联作用形成,所述的芯材包覆在壁材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即通过纳米微胶囊的缓控释技术和纳米定向皮肤渗透吸收技术制备得到艾纳香纳米微胶囊,解决艾纳香精油活性成分不稳定,功效作用时间短的问题,提高艾纳香精油的生物利用度和应用范围,而且具有无毒安全、成本低和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使得在药品、化妆品、护肤品和香料香精添加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和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艾纳香是我国重要民族药物之一,在黎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具有镇痛、发汗、祛风除湿、祛疲止咳、通经止血等功效。艾纳香精油是从艾纳香中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含有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和功能活性成分。公开号为CN10285112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艾纳香油的提取方法,通过对艾纳香原料进行提取分离得到黄色油状液体艾纳香油,即艾纳香精油。公开号为CN10621471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有艾纳香提取物的口腔片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艾纳香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利用其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清咽利喉与袪恶气等功效与药理活性,制备成不同的口腔局部用药制剂,对防治口腔溃疡、黏膜损伤、牙龈肿痛、出血、口臭均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以艾纳香精油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大量涌现,如咽立爽滴丸、银丹脑心通软胶囊、心胃止痛胶囊、金喉剑喷雾剂、银冰消痤酊、复方一支黄花喷雾剂等。另外,艾纳香精油因其独特的芳香气味,还被广泛应用于香料以及化妆品行业。
但是,艾纳香精油挥发性强,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损失,且易受到光、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热稳定性差,不便于加工、使用和储存。另外,艾纳香精油直接应用于化妆品时人体皮肤吸收效果较差,添香作用时间短,效果不理想。这些缺陷导致艾纳香精油的应用效果和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目前,关于提高艾纳香精油的光热稳定性和延长其功效作用时间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使得艾纳香精油利用效益不高,难以满足艾纳香精油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无法完全体现出艾纳香精油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巯基改性壳聚糖作为艾纳香精油微胶囊的壁材的应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所述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巯基改性壳聚糖作为艾纳香精油微胶囊的壁材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所述的芯材为艾纳香精油,所述的壁材由巯基改性壳聚糖和交联剂发生交联作用形成,所述的芯材包覆在壁材内。
本发明首先通过纳米微胶囊技术包覆艾纳香精油,一方面可以降低艾纳香精油的挥发性,提高艾纳香精油的光热稳定性,延长其功效作用时间;另一方面,在确保不破坏艾纳香精油的前提下,将液态的艾纳香精油以固态的方式来存储,使其具有长效缓释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使其应用和储存更加方便。
特别地,本发明采用巯基改性壳聚糖作为壁材,比未改性的壳聚糖(现有的纳米壳聚糖微胶囊的原料如壳聚糖需要采用酸溶液进行溶解,醋酸溶液会对艾纳香精油的活性成分造成破坏,而且酸性溶液残留会对艾纳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应用造成影响)具有水溶性好的优点,且巯基改性壳聚糖成膜性能好,所形成的乳液乳化状态好,使得艾纳香精油能均匀地分布在乳液中;因此纳米微胶囊的包埋效率很高,所得的纳米微胶囊包埋率86.0~95.6%,最高可达9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77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