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检测二维码的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532163.8 | 申请日: | 2017-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6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吴静;田君飞;徐军飞;石聪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52 | 分类号: | G01N33/52;G01N21/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检测 二维码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检测二维码的制作方法,属于生物化学检测领域。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方法简单、负载信息、检测结果准确有效的活性检测二维码的制作方法。编辑内容信息,并使用计算机二维码生成器制作二维码;配制功能性墨水;使用配制好的功能性墨水和待测溶液在检测基底上生成二维码;待反应完全、显色稳定后,用设备扫描显示出的二维码获取检测信息。该方法步骤简单,制作的活性检测二维码通过功能性墨水与检测溶液的显色反应显示出来且被设备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能够完全在纸基上进行,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等检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检测二维码的制作方法,主要通过功能性墨水与检测溶液的显色反应显示出二维码且可以被设备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属于生物化学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生物化学检测领域,比色法广泛应用于酶、金属离子、蛋白、核酸、抗体、DNA、病原体、葡萄糖、尿酸、亚硝酸根离子以及其他各种疾病标记物的检测,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检测结果只是以显色块的形式展现,要获得相关的检测信息还需要附加的说明书等,有些检测虽然以字母、符号、文本或者其他图案的形式呈现检测结果,但是负载的内容极少,不能提供给用户更多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将生物化学检测与条形码结合起来的概念。2015年,蒋兴宇课题组将一维条码编码规则融入到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中,将条形码的每一个“条”与“空”设计成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微通道,其检测结果可以通过手机条形码读取装置识读,实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检测(Zhang Y,Sun J,Zou Y,etal.Barcoded Microchips for Biomolecular Assays.Anal.Chem,2015,87(2):900-906.)。
公开号为CN 103272656 A公开了一种“条形码微流控芯片及用途”,该发明设计的微流控芯片上芯片单元包括样品反应通道,所述样品反应通道上发生显色反应后所形成的条形码图案可以被条形码识别装置读取,从去获取样品的性质等信息。
另外,Li等人利用Code39的“+”码与“-”码结构的特殊性,通过设计PDMS通道作为检测区域与打印的同色39码“+”组成智能手机可读“生物条形码”,并基于手机图像分析软件检测甲基对硫磷的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达到了定性检测的目的(Guo J,Wong J X,Cui C,et al.A smartphone-readable barcode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andquantit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Analyst,2015,140(16):5518-5525.)。为了实现更进一步的检测,Yu等人利用手机APP,结合条形码中的39码“+”、“-”结构的特殊性组成了“生物条形码”实现了hGG的定量检测。
以上研究均使用一维条形码与检测进行结合,但在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一维条形码已经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此时,作为高新技术的二维码应运而生,由于二维码相对于一维条形码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可同时表示图像汉字等多种信息以及保密防伪性强等突出特点而迅速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生物化学检测领域,Jiang等人受到二维码中Data Matrix和QR Code具有定位功能的激发,设计了由不对称红色条带包围以确定检测区的可被扫描装置识别的二维结构的微流道,实现了高通量检测,达到了定量检测的目的(Zhang Y,Qiao L,Ren Y,et al.Two dimensional barcode-inspiredautomatic analysis for arrayed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s.Biomicrofluidics,2013,7(3):34110-34110.)。但是,该方法只是利用了二维码自动定位功能的概念,并没有融入编码规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维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21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涂覆机液体循环系统
- 下一篇:用于薄膜涂覆机的液体循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