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拉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4123.0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2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玲;陈世涛;崔礼春;张金贵;刘程;邓岷生;陈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尚世浩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拉延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在上模座底部的凹模镶块;下模座和设在下模座上的压边圈及凸模;在所述上模座内开设有沿压料方向设置的型腔,在所述型腔内滑动安装有压料芯,所述压料芯的底端设有用于限制坯料流速的凸起型面;在型腔的顶部设有氮气弹簧,坯料未成型时,所述氮气弹簧作用于所述压料芯的顶部使其凸起型面凸出所述凹模镶块。本发明通过本发明中拉延模具的应用,使得在拉延成型过程中有效控制板料中间区域的坯料流动,从而消除坯料拉延成型过程中起皱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强度钢板拉延成型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高强钢、超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不仅实现了车身轻量化,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且也显著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强度和安全性能。但是,高强钢相对于普通钢板冲压成型难度加大,其在成型过程中存在易开裂、起皱、回弹的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冲压件质量及整车车身精度。
由于高强钢材质的特性,部分高强钢零件在拉延成型时容易出现起皱现象,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带有压料芯及侧销结构的拉延模具,可有效解决高强钢成型过程中的起皱问题。
现有拉延模结构主要包括上模座、压边圈和下模座三大部分,其中,凹模部分在上模座上,凸模部分在下模座上。该种拉延模成型主要依靠凸模成型,主要工作原理如下:成型前,上、下模为打开状态,机床顶杆将压边圈顶起一定高度(压边圈行程),然后将板件置于压边圈上,上模随机床一起向下运动后与压板圈配合将坯料压紧。然后,上模与压边圈共同继续向下运动,凸模伸入压边圈内部开始成型,直至模具到达闭合状态,拉延成型结束。
拉延成型过程中上模与压边圈压紧时,主要依靠压边圈上的凸起型面将坯料锁紧,从而实现控制成型时周圈流料程度。通过改变凸起型面的形状与大小可以达到调节流料的快慢。使用现有拉延模具结构进行高强钢拉延成型时,周圈料流状况可以通过压边圈上的凸起型面控制,但板件中间区域料流无法控制,成型时容易造成局部多料造成起皱现象,严重影响冲压件质量,从而导致冲压件不合格,无法满足装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延模具,以期解决现有的拉延模具进行高强钢拉延成型时,板件的中间区域料流速无法控制,成型时容易造成局部多料或起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在上模座底部的凹模镶块;下模座和设在下模座上的压边圈及凸模;在所述上模座内开设有沿压料方向设置的型腔,在所述型腔内滑动安装有压料芯,所述压料芯的底端设有用于限制坯料流速的凸起型面;在型腔的顶部设有氮气弹簧,坯料未成型时,所述氮气弹簧作用于所述压料芯的顶部使其凸起型面凸出所述凹模镶块。
优选地,还包括侧销,在所述型腔的侧壁横向的设有贯穿所述型腔设置的定位孔,在所述压料芯的中部沿压料芯运动方向开设有横向贯穿所述压料芯设置的限位孔;所述侧销穿过所述定位孔后其两端通过固定孔固定在所述上模座上。
优选地,所述压料芯伸出所述凹模镶块的部分为压料芯的伸出端,初始时,所述侧销与所述限位孔的上端卡合;所述氮气弹簧的底端与所述压料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伸出端的高度大于所述间隙。
优选地,初始时,所述伸出端距凹模镶块底端的距离为5mm,所述氮气弹簧的底端与压料4顶端之间的间隙为2mm。
优选地,在所述型腔的内壁和所述压料芯的两侧沿所述压料芯的滑动方向分别设置导滑板。
优选地,所述凸起型面沿垂直于坯料的成型方向凸设在所述压料芯的底端。
优选地,所述氮气弹簧的顶端设有固定板,所述氮气弹簧通过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型腔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压料芯的顶端正对所述固定板处设置有多个具有预设厚度的墩死块,当成形完毕时,所述墩死块与固定板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4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桶”形薄板零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拉延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