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修饰纳米金的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4857.0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梁晓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59 | 分类号: | G01N21/59;G01N33/535;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刘天钰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修饰 纳米 过氧化氢 过氧化物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修饰纳米金的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修饰:在纳米金溶液中加入对巯基苯酚或对巯基苯胺溶液对纳米金进行修饰,混匀并包被锡箔后暗处放置,获得修饰纳米金颗粒溶胶;2、建立标准曲线;3、待测样品的检测:以实际过氧化氢样品或含过氧化物酶样品为被检测物,修饰金纳米颗粒溶胶为检测物,检测含实际过氧化氢样品或含实际过氧化物酶样品的修饰金纳米颗粒溶胶的光密度,将光密度的比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得出实际过氧化氢样品或含实际过氧化物酶样品的浓度或酶活浓度。本发明能对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进行超灵敏检测,成本低,且具有检测通量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修饰纳米金颗粒超灵敏检测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的方法,进而进行各种反应过程中有过氧化氢产生的酶及底物的检测,并可用于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免疫检测,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生化及免疫诊断等领域。
背景技术
纳米金颗粒,也称纳米金溶胶或胶体金,指的是200纳米一下的金纳米球状结构。具有电子密度高,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对波长520纳米左右的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等特性。当其聚集或形态发生改变时,其表面等离子吸收峰可发生显著改变,利用这一特性,可设计小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纳米金聚集状态发生改变,进而通过对应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峰的改变进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监测,或利用该性质作为分子相互作用的信号转换器。当纳米金颗粒发生聚集时,其520纳米左右的可见光吸收峰迅速降低,并在更长波长区域产生新的吸收峰,称为纳米金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红移。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红移伴随着纳米金溶胶颜色由酒红色向蓝紫色乃至黑色转变,可用620纳米,650纳米或720纳米吸收峰与520纳米的吸收峰的比值对其聚集状态进行评估及监测。
目前,使用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监测评估纳米金聚集状态进而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功实现重金属、TNT、三聚氰胺、抗生素、DNA、DNA错配及蛋白相互作用等检测。目前,利用纳米金聚集进行过氧化氢检测尚未见报道。已有纳米金检测过氧化氢相关报道(Roberto de la Rica,Molly M.Stevens.Nature Nanotechnology.2012,7,821–824)基于接触酶(亦称过氧化氢酶,英文为Catalase)催化四氯合金酸离子氧化过氧化氢,产生金单质,从而形成纳米金颗粒,通过对形成的金颗粒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检测来实现过氧化氢浓度的检测。该方法灵敏度极高,然而,其反应基于接触酶的催化,与现有的免疫分析常用标记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不同,应用该方案需要更改标记用酶,对现有的免疫检测试剂盒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试剂更换。另外,还有报道(Hui L.,WeipingQ.et.al.Analytical Chemistry.2009,80(21),8916-8922)直接利用四氯合金酸离子氧化过氧化氢,使得吸附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的纳米金颗粒得以增长,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发生改变,改变程度与过氧化氢浓度相关,然而论文并未给出对过氧化氢直接检测的检测范围及灵敏度。基于修饰纳米金颗粒的过氧化氢检测方案具有重复性好,质控方便,灵敏度高等优势,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修饰纳米金的超灵敏过氧化氢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对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进行超灵敏检测,成本低,且具有检测通量高的优点。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修饰纳米金的过氧化氢及过氧化物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纳米金的修饰:
在纳米金溶液中按照摩尔比为10:1~200:1的比例加入对巯基苯酚或对巯基苯胺溶液对纳米金进行修饰,混匀并包被锡箔后暗处放置1~3小时,获得修饰纳米金颗粒溶胶;
(2)、建立过氧化氢检测及过氧化物酶检测的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民族大学,未经中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48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