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架系统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9758.7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2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苏红远;陈文娟;郭明明;梁耕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架 系统 强度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悬架系统测试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悬架系统的设计参数;根据设计参数构建悬架系统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利用车辆处于不同载荷状态下车身对悬架系统施加的第一载荷、地面激励载荷以及加速度场形成耦合工况;将耦合工况加载到有限元网格模型上,对悬架系统进行强度测试,得到悬架系统的强度测试结果。通过该方法,能够获取悬架系统结构中所有零件的强度测试结果和悬架系统变形测试结果,节省时间,降低测试过程的工作量,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作为汽车关键部件之一,将汽车车身和车轮弹性的连接在一起,其安全性能设计是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能。目前随着纯电动汽车和车辆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被人们所使用。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模块系统的存在,其重量相比于传统汽车较大,因此悬架系统所承受的工况更恶劣,对悬架系统结构的悬挂系统的要求也更高。
在纯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车辆往往由于悬挂系统的薄弱,而导致悬架系统结构断裂、失效而引起汽车抛锚,甚至车毁人亡的事故也时有发生,这种安全隐患对纯电动汽车的使用者造成很大的伤害,也不利于纯电动汽车的推广。为了提高悬架系统的设计质量,目前,可以采用多体动力学载荷分解法,开发和验证纯电动汽车悬架系统结构。
但是,载荷分解法的验证结果无法体现出整个悬架系统的整体变形,无法对整个系统结构进行标定。因此,所有强度验证结果只能通过各个子部件提供的零件设置参数和工程师的工作经验来保证其验证结果的精确性,导致结果的精确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试方法,以实现获取悬架系统结构中所有零件的强度测试结果和悬架系统变形测试结果,节省时间,降低测试过程的工作量,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性,用于解决现有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进行建模无法计算零件本身变形情况和零件变形累计情况,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不高,且工作量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试方法,包括:获取悬架系统的设计参数;根据所述设计参数构建所述悬架系统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利用车辆处于不同载荷状态下车身对所述悬架系统施加的第一载荷、地面激励载荷以及加速度场形成耦合工况;将所述耦合工况加载到所述有限元网格模型上,对所述悬架系统进行强度测试,得到所述悬架系统的强度测试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悬架系统强度测试方法,通过根据设计参数构建悬架系统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利用车辆处于不同载荷状态下车身对悬架系统施加的第一载荷、地面激励载荷以及加速度场形成耦合工况,将耦合工况加载到有限元网格模型上,对悬架系统进行强度测试,得到悬架系统的强度测试结果,能够获取悬架系统结构中所有零件的强度测试结果和悬架系统变形测试结果,节省时间,降低测试过程的工作量,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悬架系统强度测试装置,包括:设计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悬架系统的设计参数;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设计参数构建所述悬架系统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工况形成模块,用于利用车辆处于不同载荷状态下车身对所述悬架系统施加的第一载荷、地面激励载荷以及加速度场形成耦合工况;强度测试模块,用于将所述耦合工况加载到所述有限元网格模型上,对所述悬架系统进行强度测试,得到所述悬架系统的强度测试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97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