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现实世界图像的面部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1215.2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3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聂为之;邓宗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4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李林娟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现实 世界 图像 面部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部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现实世界图像的面部识别方法,本方法 能适应现实世界,通过较少训练示例进行高效面部识别。
背景技术
面部识别是成像研究中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广泛应用。包括:监视、 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照片管理[1]。面部识别系统不仅能够进行面部验证,例如:将一对 图片分类为相同个体或不同个体;执行面部识别,在不认识的脸上贴标签。尽管如此,当 训练示例很少并且捕获条件自由时,面部识别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面部图像在不同的方 向、描述、以及光照条件下呈现多样性。
最初面部识别的方法使用面部个体特征,例如:眼睛、嘴或鼻子,然而由于姿势可变、 以及使用信息量较少导致识别的结果并不好[2]。
从90年代开始,开始使用面部全局特征,例如:
1、使用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3]的特征脸识别方法;
2、从面部图像提取特征,并使用欧几里得距离进行最近邻识别的方法[4];
3、基于稀疏表达的分类SRC(Sparse Representa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的方法[[5];
4、基于字典学习的方法来识别面部,将稀疏编码的想法应用于面部识别。该方法更 加具有鲁棒性,并且能够处理面部图像的遮挡和破坏。
上述面部全局特征存在:人为设计的特征时间代价大,劳动成本高,而算法得到的结 果具有不稳定等缺点。
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可以适应面部识别问题,并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别率,并且 明显优于上述面部个体特征和面部全局特征算法。然而,深度学习方法通常需要大量数据 和专门硬件,这难以训练、且不适合嵌入式以及低功率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现实世界图像的面部识别方法,本发明实现了在任意的环境中 捕获面部,自动执行面部对齐,实现了高精度、快速地对待检测面部进行识别,详见下文 描述:
一种基于现实世界图像的面部识别方法,所述面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输入的面部图像进行网格化,使得面部图像特征与基于三角网格的参考面部的对 应特征匹配;
采用回归树对面部进行若干个面部关键特征点检测,获取位于眼睛、鼻子和嘴的关 键特征点;
根据关键特征点、结合面部德洛内三角网格、以及面部三角剖分网格对面部图像进 行变形处理;对变形后的面部图像进行对齐处理;
通过改进后的稀疏表达的分类方法实现对对齐处理后的面部识别。
其中,所述根据关键特征点、结合面部德洛内三角网格、以及面部三角剖分网格对 面部图像进行变形处理的步骤具体为:
将用作参考的面部三角剖分网格进行复制,弯曲面部德洛内三角网格中的每个三角形, 使得每个三角形可以映射到面部三角剖分网格的三角形上;
通过旋转、缩放和平移构成的仿射变换来完成,以便将输入的面部图像上的点映射到 参考面上。
其中,所述对变形后的面部图像进行对齐处理的步骤具体为:
通过处理,使得2眼之间的间距、以及下巴到眼睛的距离是大致相同的。
其中,所述改进后的稀疏表达的分类方法具体为:
其中,D为字典矩阵;b为给定的未知图像;a为权重;W为对角线权重矩阵;λ为参 数。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法不需要对人进行特殊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正常获取即可,可以在不受控制 的环境中捕获面部,现实世界的图像在方向、表达和照明条件上千变万化,因而该技术在 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
2、本方法能够自动对齐面部,高精度、快速地对待检测面部进行识别;
3、本方法使用最少的图像进行训练,大大提高了识别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现实世界图像的面部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对户外脸部检测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数据集上的样本图进 行对齐的示意图;
其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参考面部;三角网格;LFW样本;面部关键特征点;网格变 形;对齐后图像。
图3为对照片进行网格扭曲的示意图。
其中,第一列为原始图像;第二列为三角剖分;第三列为弯曲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12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