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7849.2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8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冀海;唐守生;王涛;周广明;赵凯;郭刘洋;于艳秋;汪浒江;李厚德;李慧渊;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C15/00 | 分类号: | F04C15/00;F04C1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二格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油路 配流孔 泵配 流孔 铸件 液压泵马达 补油阀 泄油孔 联体 几何特征 连接油路 尾轴承座 相对布置 轴承座孔 铸造成形 补油孔 高压泵 轴对称 泵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包括设置在铸件上的补油孔、左侧补油阀孔、右侧补油阀孔、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马达尾轴承座孔、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左侧第一泵配流孔、右侧第一泵配流孔、泵尾轴承座孔、左侧第二泵配流孔、右侧第二泵配流孔、左侧泄油孔、右侧泄油孔。本发明油路具有轴对称的几何特征,解决高压泵与高压马达之间连接油路的铸造成形困难的问题,解决补油路与泄油路的空间相对布置问题,减少厚度方向尺寸和整体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泵、液压马达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
背景技术
联体液压泵马达是应用于闭式无级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与分体液压泵马达的区别在于配流油路是否一体成形。现有联体液压泵马达的油路将补油阀与高压阀同时布置在泵侧,为了强化凉油与热油的快速混合能力以提高使用温度上限,不得不加大补油路的长度,直接造成集成配流油路曲折复杂,存在铸造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现有的联体液压泵马达的集成配流油路在减重设计方面考虑得较为欠缺,尚未采用轻量化原则进行设计。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的集成配流油路铸件,通过将高压阀组与补油阀分别布置于泵侧和马达侧,解决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曲折、铸造困难、厚度过大的问题;通过在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外露面增加凹陷沉槽和收缩包络曲面,解决铸件轻量化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在所述铸件的贴合面上,沿纵向中线,在铸件顶部设置一个过流孔作为补油孔1,铸件中上部设置一个盲孔作为马达尾轴承座孔6,铸件中下部设置一个盲孔作为泵尾轴承座孔11,补油孔1用于连通补油进口,马达尾轴承座孔6和泵尾轴承座孔11用于安装轴承,在马达尾轴承座孔6外围圆周均布有四个过流孔,分别为位于马达尾轴承座孔6左侧由上至下的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位于马达尾轴承座孔6右侧由上至下的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在泵尾轴承座孔11外围圆周均布有四个过流孔,分别为位于泵尾轴承座孔11左侧由上至下的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位于泵尾轴承座孔11右侧由上至下的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其中,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相互连通为一组,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相互连通为一组,用于连通转子高低压油腔;在铸件上端侧面,有对称布置的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用于安装补油阀组;在铸件底端面,有对称布置的两个过流孔,分别为左侧泄油孔14和右侧泄油孔15,用于连通高压控制阀组;以上油路光滑过渡连接,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各过流孔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均为安装单向阀所设计。
其中,在所述铸件外露面上,设置凹形槽,用于减轻整体重量。
其中,所述铸件的外形与内部两侧油路均沿马达尾轴承座孔6、泵尾轴承座孔11的连心线对称布置。
其中,所述铸件在非油路区域的厚度相对油路区域的厚度减小15%-60%。
其中,所述铸件的马达尾轴承座孔6、泵尾轴承座孔11、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为圆形,补油孔1、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78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