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7849.2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8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冀海;唐守生;王涛;周广明;赵凯;郭刘洋;于艳秋;汪浒江;李厚德;李慧渊;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C15/00 | 分类号: | F04C15/00;F04C1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二格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油路 配流孔 泵配 流孔 铸件 液压泵马达 补油阀 泄油孔 联体 几何特征 连接油路 尾轴承座 相对布置 轴承座孔 铸造成形 补油孔 高压泵 轴对称 泵尾 | ||
1.一种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铸件的贴合面上,沿纵向中线,在铸件顶部设置一个过流孔作为补油孔(1),铸件中上部设置一个盲孔作为马达尾轴承座孔(6),铸件中下部设置一个盲孔作为泵尾轴承座孔(11),补油孔(1)用于连通补油进口,马达尾轴承座孔(6)和泵尾轴承座孔(11)用于安装轴承,在马达尾轴承座孔(6)外围圆周均布有四个过流孔,分别为位于马达尾轴承座孔(6)左侧由上至下的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位于马达尾轴承座孔(6)右侧由上至下的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在泵尾轴承座孔(11)外围圆周均布有四个过流孔,分别为位于泵尾轴承座孔(11)左侧由上至下的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位于泵尾轴承座孔(11)右侧由上至下的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其中,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相互连通为一组,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相互连通为一组,用于连通转子高低压油腔;在铸件上端侧面,有对称布置的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用于安装补油阀组;在铸件底端面,有对称布置的两个过流孔,分别为左侧泄油孔(14)和右侧泄油孔(15),用于连通高压控制阀组;以上油路光滑过渡连接,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左侧补油阀孔(2)、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与左侧泄油孔(14)为一组且相互连通,对应为HPA;右侧补油阀孔(3)、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与右侧泄油孔(15)为一组且相互连通,对应为HPB;HPA与HPB结构形式完全对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对称布置,用于安装单向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铸件外露面上,设置凹形槽,用于减轻整体重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的外形与内部两侧油路均沿马达尾轴承座孔(6)、泵尾轴承座孔(11)的连心线对称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在非油路区域的厚度相对油路区域的厚度减小15%-6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的马达尾轴承座孔(6)、泵尾轴承座孔(11)、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为圆形,补油孔(1)、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中,左侧补油阀孔(2)和右侧补油阀孔(3)的直径相等,左侧第一马达配流孔(4)、左侧第二马达配流孔(7)、左侧第一泵配流孔(9)、左侧第二泵配流孔(12)、右侧第一马达配流孔(5)、右侧第二马达配流孔(8)、右侧第一泵配流孔(10)、右侧第二泵配流孔(13)的几何尺寸相同,马达尾轴承座孔(6)和泵尾轴承座孔(11)直径相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体液压泵马达集成配流油路铸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孔(1)位于马达侧,且孔中心线距离马达轴线不超过150mm,有利于凉油和马达回油及早充分混合,左侧泄油孔(14)和右侧泄油孔(15)位于泵侧,两者分开可减薄整体零件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784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