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桩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9566.3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8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郭予龙;高向华;杜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电力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H05K7/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 | 代理人: | 冯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致此,我国多个地区出台小汽车限购牌措施。但另一方面,对新能源电动汽车鼓励大家购买,且有大幅度优惠和补贴政策。所以,近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充电桩的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现在,在许多公共场所都安装配备了充电桩。
目前,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结构各式各样,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的快节凑生活,对电动汽车充电速度要求尽可能的快,所以,现阶段对充电柱的做法是增加充电模块数量来加大容量负载输出。这样一来,充电桩内部散热就成了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内部散热效果好、实用性高、可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充电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枪、枪绳电缆以及一充电模块组,该充电模组由若干充电模块组成。所述壳体包括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框架上的左侧通风门组件、右侧通风门组件、前操作面门组件;所述左侧通风门组件包括左门板,所述左门板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右侧通风门组件包括右门板,所述右门板设置有排风通道;所述充电模块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充电模块的两端面均为网孔结构面,所述充电模块的一端面内部装有吹风扇,且充电模块的该端面抵接于所述左侧通风门组件的进风通道,所述充电模块的另一端面内部装有抽风扇,且充电模块的该端面抵接于所述右侧通风门组件的排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左门板上设置有百叶窗孔和对应所述百叶窗孔的内导流散热百叶窗,所述百叶窗孔与内导流散热百叶窗相互错开叠通;所述右门板上设置有百叶窗孔和对应所述百叶窗孔的内导流散热百叶窗,所述百叶窗孔与内导流散热百叶窗相互错开叠通。
优选地,所述内导流散热百叶窗由若干Z字型挡片顺序排列焊接而成。
优选地,所述前操作面门组件上设有一指示灯区、一人机操作对话界面、一刷卡感应板以及一紧急停按钮。
优选地,所述前操作面门组件上设有一内凹斜面,所述人机操作对话界面、一刷卡感应板设置于所述内凹斜面上。
优选地,所述人机操作对话界面为一触摸屏。
优选地,所述紧急停按钮上方设置有一一次性挡板。
优选地,所述充电桩包括两支充电枪、两条枪绳电缆;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两个可供充电枪的插头端插入的密封枪头座;所述左、右门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悬挂枪绳电缆的悬挂结构。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还安装有一二次控制模块。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上述充电桩正常充电工作时,所有工作的充电模块的吹风扇、排风扇启动,通过左、右侧通风门组件的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直接将外部新鲜空气不停的强制对流循环,具有通风散热效果好、实用性高的优点;其次,取消了常规充电桩在顶部集中抽风散热的结构,结构更加简单;最后,上述充电桩可根据客户快速充电的要求,增加充电模块的数量以增大容量负载输出满足其要求,可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前操作面门组件开启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充电模块的安装位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右侧通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充电模块进风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充电桩的充电模块排风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桩包括:壳体100、充电枪300、枪绳电缆200、二次控制模块500及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由若干充电模块400组成。所述充电枪300通过枪绳电缆200与所述壳体100内的充电模块400连接,用于给电动汽车充电。
所述壳体100包括框架101、左侧通风门组件102、右侧通风门组件103、前操作面门组件104、悬挂结构106。所述框架101为焊接一体式结构,所述左侧通风门组件102、右侧通风门组件103、前操作面门组件104、悬挂结构106均安装在框架10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电力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电力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95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