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8136.6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2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郭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52 | 分类号: | C04B35/52;C04B35/622;C04B35/645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111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聚酰亚胺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导热材料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氧化石墨烯粘接剂制备厚度较大的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碳膜。
背景技术
碳膜的特性是比重轻、耐酸碱、耐有机溶剂,传热和导电性好,耐热冲击、耐磨损,自润滑性、机械加工性和生体相容性好、异向性大。因而,在空间技术领域、核工业、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等被广泛应用。
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和高分子碳化法制备碳膜。化学气相沉积的主要缺点是成本较贵,同时沉积较厚的碳膜需要很长的周期,技术上很难实现。高分子碳化法制备碳膜材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工艺简单,能耗少,制备的薄膜结构紧密,有很好的力学强度。聚酰亚胺作为一种含有大量芳香杂环结构的合成树脂,具有碳化产率较高,结构致密,同时具有很好的成型工艺,可以制备成薄膜、块体、异型体等复杂构件,但是目前仍然存碳化温度高、耗能大、碳化周期长、碳化膜碳化率较低,制备的碳化膜脆性较大且易碎等问题。
但是目前,经过高分子碳化法制备的高导热的碳膜通常厚度为10μm~100μm,而厚度在一百微米以上的聚酰亚胺基碳膜或者块材,由于在碳化和石墨化过程中尺寸收缩严重、内应力太大、碳化率不高以及其中的石墨片层间距偏大或不均匀等问题,其面向导热率通常不高于800W/mK。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所制备的聚酰亚胺碳基复合碳膜的厚度大于100μm,孔隙率为10~40%,无分层现象,任意两个相邻的石墨片层间距小于20nm。
进一步地,所述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将平均尺寸大于50μm的氧化石墨烯配制成浓度为1~10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
(2)将商用聚酰亚胺基碳膜进行氧等离子体进行处理,使之具有亲水性。
(3)将多张步骤2中的聚酰亚胺基碳膜进行复合,具体为:在聚酰亚胺基碳膜表面均匀涂覆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溶液,然后将多张聚酰亚胺基碳膜沿厚度方向粘接在一起。
(4)将粘接后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放置在烘箱烘干,烘箱的温度低于等于40℃。
(5)将烘干后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置于热压机的热压腔中,以0.1~5℃/min的速率升温到200℃后进行热压,重复以下热压过程1~5次:维持压力20MPa,维持1h;逐渐释放压力至0MPa,对热压腔抽真空5min至真空度为-100~10KPa;然后再以0.1~5℃/min的速率升温300℃,保温0.5h,然后进行热压,重复以下热压过程1~5次:维持压力60MPa,维持1h,逐渐释放压力至0MPa,对热压腔抽真空5min至真空度为-100~10KPa;热压过程结束后自然降温。
(6)将步骤5热压后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在惰性气体氛围下以1-20℃/min的速率升温到2400~3000℃进行进一步热压,保温保压0.5~8h;压力为60MPa。降温压制后,得到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1的氧化石墨烯的碳氧比1.8~2.1。
本发明将聚酰亚胺基碳膜进行亲水处理后,在其表面均匀喷涂一层浓度为1~10mg/m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然后将多张聚酰亚胺基碳膜沿厚度方向粘接在一起,待其干燥后聚酰亚胺基碳膜可通过氧化石墨烯实现粘结,通过进一步低温热压使得聚酰亚胺基碳膜之间粘结更加紧实,最终再经过高温高压热压处理的方式,提高碳膜的石墨化程度,修复结构缺陷,提高了石墨片的取向程度,使得碳膜最高程度的形成三维石墨结构,保证了导热通路的畅通,得到高导热的聚酰亚胺基复合碳膜。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4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粘接成的聚酰亚胺复合膜的SEM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81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铌酸钾钠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