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肽、其应用以及由其得到的抗菌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1944.3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1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孔青;陈玉洁;姚瑶;许舒静;谢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5/072 | 分类号: | C07K5/072;C07K5/09;C07K5/11;C07K7/06;A01N37/46;A01P3/00 |
代理公司: | 37256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肽 黄曲霉 正整数 黄曲霉毒素 生物技术领域 抗菌组合物 生物合成 天冬酰胺 通式结构 生长 鸟氨酸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短肽、其应用以及由其得到的抗菌组合物,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短肽能够有效应用于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中。该短肽具有如下通式结构:其中,X代表天冬酰胺或鸟氨酸,当n=0时,m为2‑9的正整数;当n=1时,m为1‑8的正整数。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肽、其应用以及由其得到的抗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具有强的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农作物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坚果等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其主要引发肝癌。
现在常用物理、化学、生物法去除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物理法如加热、吸附、提取、伽马射线辐照、紫外线照射等。化学法如用臭氧、氨水、氯气、过氧化氢、甲醛处理等。生物法如用微生物发酵原料去毒,用植物提取物抑制毒素产生等。然而,每种方法都有限制,或因原料的营养受到损失,或因需要昂贵的设备等。例如,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稳定,270℃分解,如用加热处理是一般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黄曲霉毒素去除率越高,但很明显,加热法容易使物料的营养损失,且需要耐高压的设备。因此,目前急需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短肽、其应用以及由其得到的抗菌组合物,该短肽能够有效应用于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短肽,所述短肽具有如下通式结构:
其中,X代表天冬酰胺或鸟氨酸,当n=0时,m为2-9的正整数;当n=1时,m为1-8的正整数。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当n=0时,所述短肽的氨基酸序列选自序列表中SEQ IDNO.1、SEQ ID NO.2、SEQ ID NO.3、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6、SEQ ID NO.7、SEQ ID NO.8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当X代表天冬酰胺,且n=1时,所述短肽的氨基酸序列选自序列表中SEQ ID NO.9、SEQ ID NO.10、SEQ ID NO.11、SEQ ID NO.12、SEQ ID NO.13、SEQ IDNO.14、SEQ ID NO.15、SEQ ID NO.16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当X代表鸟氨酸,且n=1时,所述短肽的氨基酸序列选自序列表中SEQ ID NO.17、SEQ ID NO.18、SEQ ID NO.19、SEQ ID NO.20、SEQ ID NO.21、SEQ IDNO.22、SEQ ID NO.23、SEQ ID NO.24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短肽在固体培养基上抑制黄曲霉生长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短肽在农作物储存中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组合物,所述抗菌组合物包括至少一种治疗或预防有效量的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短肽和至少一种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提供的短肽为从巨大芽孢杆菌发酵液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具有很好的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
2、本发明所提供的短肽不仅在固体培养基上对黄曲霉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在农作物储存中也对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部分短肽在2mg/mL的浓度时即可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19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