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校正持续血糖的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70218.X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7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谢曦;吴江明;柳成林;陈惠琄;杭天;洪澍彬;蔡向高;肖帅;林迪安;杨成端;辜美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45 | 分类号: | A61B5/145;G06N9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曹爱红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糖 人工智能 校正 血糖监测仪 血糖监测 自动编码器 对比数据 技术校正 身体状况 实时数据 数值差异 数值校正 校正模式 指尖采血 监测 学习 矫正 糖尿病 归纳 记录 管理 | ||
本发明属于血糖监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校正持续血糖的监测方法,其具体步骤是:(1)收集单一的患者一段时间内持续变化的准确血糖值;(2)通过进行多次指尖采血法测得准确的血糖值;(3)用准确血糖值对持续的血糖监测仪所测得的血糖值进行矫正;(4)对比数据进行深度人工学习校正;(5)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编码器技术校正可持续血糖监测仪测出的数据;(6)并将此人工智能方法所识别的数值差异模式归纳出血糖校正模式;(7)在人工智能训练完毕之后,该可持续血糖监测,并利用人工智能训练所得到的数值校正方法对所记录的血糖值进行校正。该方法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血糖实时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自身身体状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血糖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校正持续血糖的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患者逐年递增,世界各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亿之多,而我国更是成为了糖尿病的高发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亿,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0%,平均每年增长550万例,每天增长1.5万例,每小时增长600例,每分钟增长10例,更糟糕的是在日益增加的糖尿病病人后面,还有2.6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不在正常值之内,但也不满足糖尿病诊断标准,离糖尿病就差一步之遥,如果不注意饮食和锻炼,可能使他们的病情恶化而成为糖尿病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妥善治疗或治疗失当,最容易引起诸多并发症,如眼底出血、视力模糊,心脏衰弱,血压不平隐,高血脂症,手脚麻木或针刺感,小腿抽痛痉挛,水肿、皮肤病、伤口难愈合,牙龈肿胀出血,脂肪肝等。如果拖延日久,会容易造成眼底出血及周边神经症状。严重糖尿病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肾脏症候群、蛋白尿、脑中风等病症。
现阶段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只能通过频繁的监测血糖值来调节患者的进食与用药。血糖检测能及时发现患者的血糖值异常情况(血糖值或高或低),有些高血糖患者不能察觉自身异常,只能依靠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以防止酮症酸、酮症中毒等。低血糖也能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低血糖会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有可能引起死亡。患者需要依据血糖浓度来调整饮食及药物。
传统的血糖检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抽静脉血检测、快速血糖测定仪检测、血糖试纸比色检测等。
第一种,抽取静脉血血糖检测是利用生化仪抽静脉血后用离心机分离血液得到血浆,血浆通过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氧化葡萄糖后产生过氧化氢,用另外一个监测系统测定过氧化氢的多少,而得出血糖含量,该方法通常检测时间缓慢,且静脉抽血后很难做到立刻检验,而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糖就会由于糖酵解而降低。
第二种,快速血糖测定仪检测具有体积小、易携带、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等优点,快速血糖仪测定的是末梢血的血糖值,末梢血是动静脉混合血,理论上其血糖水平比静脉血糖略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差异较大。快速血糖仪的优点是简便快捷,但其结果难免略有误差。
第三种,血糖试纸比色法血糖检测:该方法不需要检测仪就可测定血糖浓度,但其是一种半定量测试方法,试纸只能在18-35℃使用。早期的血糖仪用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法,试纸与血液反应后改变颜色,到时间后抹去血滴再放入血糖仪通过测量色谱得到血糖值。上述方法都需要针刺手指或静脉血,用血液来检测。虽然有的方法正在广泛使用,有的正在研究之中,但是不管是那一种方法它们都要抽取病人的血液,是属于有创探测,会引起病人的不适和增加感染的机会,还需要价格不菲的消耗品,所以都不是理想的检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02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