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2045.2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9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魏峰;张双喜;董祺;肖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蔡龙宝 |
地址: | 71012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坐标 格式 雷达 成像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其主要思路为:获取雷达回波信号数据,所述雷达回波信号数据是二维矩阵,记为nrn×nan维待处理矩阵S,对S进行按列FFT处理,进而得到按列FFT处理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计算参考信号向量Sref;对按列FFT处理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进行距离脉压处理,进而得到距离脉压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构造M×N维场景,所述M×N维场景包括M×N个点,将其中第l个点的坐标记为(αl,βl),计算第l个点的坐标处对应的补偿相位因子Φ(αl,βl),然后将距离脉压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中的nrn×nan个数据分别乘以第l个点的坐标处对应的相位补偿因子Φ(αl,βl)后进行逐点累加,进而得到M×N维场景中坐标(αl,βl)处的幅度值Sfinal(αl,βl);l=1,2,...,M×N,进而得到最终的SAR图像Sfinal。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适用于远场SAR雷达成像。
背景技术
合成孔径技术起源于1951年Carl Wiley提出的DBS技术,其中BP算法是一种理论上适用于任意轨道模型、任意成像模式的时域成像算法,该BP算法将每次脉冲的回波数据先后经过后向投影投射到图像域,然后在图像域将能量相干积累,随着能量的积累,图像分辨率逐渐提升,直至最终得到全分辨率的图像;由于在后向投影过程中,图像中每个点在每个脉冲时刻与SAR平台的瞬时距离都要经过精确计算,并以此通过插值在回波提取相应的能量,大量的逐点插值操作使得BP算法运算量庞大。
PFA算法以其简洁、高效、特别适合小场景、高分辨率成像等优点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SAR成像算法,采用极坐标格式存储数据,除了完全抵消场景中心点的RCM外,还能部分消除非场景中心处散射点的RCM,但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格式化前的图像进行插值,增加了计算量。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该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不仅具有和BP算法相比拟的成像效果,相较于BP算法的计算量也更低。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极坐标格式的雷达成像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雷达回波信号数据,所述雷达回波信号数据是二维矩阵,记为nrn×nan维待处理矩阵S,对nrn×nan维待处理矩阵S进行按列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进而得到按列FFT处理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
其中,nrn表示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的距离向采样点数,nan表示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的方位向采样点数;nrn和nan分别为大于0的正整数;
步骤2,根据雷达回波信号数据,计算得到参考信号向量Sref;
步骤3,对按列FFT处理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进行距离脉压处理,进而得到距离脉压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所述距离脉压后的雷达回波信号数据矩阵为nrn×nan维矩阵;
初始化:构造M×N维场景,所述M×N维场景包括M×N个点,将其中第l个点的坐标记为(αl,βl),l=1,2,...,M×N,αl表示M×N维场景中第l个点在极坐标中的距离,βl表示M×N维场景中第l个点在极坐标中的角度,l的初始值为1,M、N分别为大于0的正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2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