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距离与负载结合的微基站动态休眠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7465.3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4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前斌;何小强;吴攀;尹生华;唐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 | 代理人: | 廖曦 |
地址: | 4000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距离 负载 结合 基站 动态 休眠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距离与负载结合的微基站动态休眠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5G超密集组网的提出,即通过在传统蜂窝网覆盖范围内密集部署小蜂窝,密集网络的部署使得网络总体容量大大提高,解决了热点区域用户高速率请求的问题。在密集组网中,宏基站用于确保区域覆盖,小蜂窝则部署在例如办公室、体育场或者商场等热点区域,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覆盖空洞,而且也可以提高热点区域的系统容量。
随着用户数量的高速增加和无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容量的通信网络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ICT)中,各种无线通信设备所带来的巨大能耗。美国著名咨询机构Gartner调查显示,信息通信行业消耗的能源占全球总消耗能源的2%-10%。并且在无线网络中,核心网的能耗占网络总能耗的13%、RNC/BSC占5%、基站占79%、用户占3%。显然,核心网和基站的能耗占蜂窝网络总能耗的主要部分。因此,基站能耗的控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无线通信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不均匀性,给节省网络能耗带来了机会。为了满足各个时刻的业务需求,基站是按照峰值业务需求部署的。当业务量比较多时,基站的能量效率较高。相反,当业务量下降到很少或者没有业务到达时,基站的能量效率较低。从上面分析可知,在轻负载或者无负载的时候,基站可以处于关断状态。
然而,在宏蜂窝下大规模的部署小蜂窝会增加系统的总能耗。由宏蜂窝和大量小蜂窝组成的密集异构网,其总功耗来自宏蜂窝和所有小蜂窝的功耗,在系统总体处于低业务负载情况下,如果开启所有的小蜂窝,则会因小蜂窝过低的能量效率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因此,如何在低业务负载情况下动态的调整小蜂窝开启或者关闭状态,降低网络的总体能耗显得极其重要。
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关断基站的策略,即系统中每一个基站都具有相同的关断概率。该策略在进行基站关断时,并没有考虑基站的负载情况,如果关断的基站其负载较高,并且该基站距离宏基站较远的话(处于边缘区域),这部分用户的QoS不能得到保障。如何在关断基站后既可以保证用户QoS的情况下,又能够最大化的降低系统的能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距离与负载结合的微基站动态休眠方法及系统。通过综合考虑距离和负载来控制微基站休眠,使得降低系统能耗的同时保证用户QoS。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距离与负载结合的微基站动态休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关闭到宏基站距离小于Rth的微基站;
步骤2,判断系统总能耗是否下降,且宏基站发射功率是否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值;若系统总能耗下降且宏基站发射功率未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值,则执行步骤3,否则,方法停止。
步骤3,继续关闭剩余的微基站,优先关闭负载小的微基站。
进一步,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01,关闭剩余微基站中负载最小的微基站;
302,判断系统总能耗是否下降,且宏基站发射功率是否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值;若系统总能耗下降且宏基站发射功率未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值,则执行步骤301,否则,方法停止。
进一步,所述步骤1执行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定系统当前负载是否处于高负载情况,若处于高负载状态,则激活所有基站;否则,执行步骤1。
进一步,通过宏基站的用户密度判断系统当前负载是否处于高负载情况,若用户密度大于等于λth则判定系统当前为高负载情况,若当用户密度小于λth时则判定当前负载为低负载状态,λth为宏基站的用户密度门限值。
基于距离与负载结合的微基站动态休眠系统,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系统及微基站是否满足休眠条件;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微基站是否执行休眠,并发送工作状态指令至微基站;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确定模块发送的工作状态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
进一步,所述判断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定系统当前负载是否处于高负载情况,若处于高负载状态,则激活所有基站;否则,开始休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74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