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挤压凸缘用的可自动卸料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3152.2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0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青云;张志远;周铁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19/00;B21D45/08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陈利超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凸缘 自动 卸料 模具 | ||
一种正挤压凸缘用的可自动卸料的模具,通过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向下运动,连杆配合螺母和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得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贴合,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一起下移使得下连接模插入外模内并挤压坯料使其进入由芯杆、内模、垫块、外模和下连接模配合构成的密闭空间内实现成型,成型后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一起上移脱离外模,当下连接模卡阻在挡板上时,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继续上移并挤压缩弹簧使得芯杆继续上移以便于将粘连在芯杆上的凸缘成型件脱离,实现自动卸料。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毛坯抱死芯杆的问题,单件凸缘成型节省卸料时间约20S,成型效率提升2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成型用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正挤压凸缘用的可自动卸料的模具。
背景技术
铜镍合金管材及管附件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抗海生物污损及其它综合性能,在国内外造船业和海洋工程业中被大量采用,其中凸缘在铜镍合金管件中占有很大比重。
目前,国内铜合金管件生产厂家,因受设备和成本限制,凸缘产品多采用压铸方法生产,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组织性能不理想,产品质量不稳定。我所铜镍合金凸缘产品采用热挤压成型工艺,具体工艺为反挤压成型,使用颈部上端开放型模具在液压机上挤压成型,模压过程会引起凸缘毛坯端口部不平齐。为保证成型毛坯满足要求,需要增加坯料端口部的加工余量,而且有时在卸料过程中,易造成坯料抱死在芯杆上,需要人工反复锤击退料,导致部分毛坯报废,不仅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更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凸缘在成型过程中由于反挤压成型方式的不足以及坯料抱死芯杆的问题,提供一种挤压凸缘用的可自动卸料的模具。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正挤压凸缘用的可自动卸料的模具,包括驱动模具自动工作的压机,所述压机的压机连接杆上固定有上连接模,压机的压边缸底部固定有挡板,挡板上开设有供上连接模通过的通孔,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在挡板的通孔内往复运动,上连接模上还滑动穿设有至少两根连杆,每根连杆靠近压机连接杆的一端上安装有螺母,连杆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且固定有下连接模,下连接模的尺寸大于通孔尺寸以便于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上移时下连接模卡阻在挡板上,上连接模和螺母之间活动夹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在连杆上,压缩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时,上连接模与下连接模贴合,压机连接杆上还固定有芯杆,芯杆远离压机连接杆的一端贯穿上连接模并滑动穿设在下连接模内,下连接模的正下方还设置有与下连接模配合的外模,外模中心处安装有内模,芯杆的一端穿过下连接模并伸入内模的中心孔内,内模的中心孔内还设置有垫块,垫块与顶出杆连接以便于顶出成型后的零件,坯料放置于内模顶部,芯杆、内模、垫块、外模和下连接模配合构成的密闭空间为模具成型腔,通过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向下运动,连杆配合螺母和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得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贴合,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一起下移使得下连接模插入外模内并挤压坯料使其进入由芯杆、内模、垫块、外模和下连接模配合构成的密闭空间内实现成型,成型后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和下连接模一起上移脱离外模,当下连接模卡阻在挡板上时,压机连接杆带动上连接模继续上移并挤压缩弹簧使得芯杆继续上移以便于将粘连在芯杆上的凸缘成型件脱离,实现自动卸料。
所述的螺母与下连接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上连接模的长度与待加工凸缘部件的长度之和。
所述的芯杆的长度于不小于上连接模的长度、下连接模的长度和待加工凸缘部件的长度之和。
Ⅰ、正挤压凸缘模具设计原理
本发明设计的正挤压凸缘模具包含上模与下模两部分,分别如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可制作的最大规格凸缘为DN200。设计原理如下:油压机下行带动芯杆与上、下连接模整体向下运动,在下连接模的压制作用下,芯杆、内模、垫块、外模和下连接模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金属充盈其内部,密闭空间的尺寸即为成型坯料尺寸,坯料金属流动方向与压机压制方向相同,故为正挤压成型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31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冬季街心花圃防寒围墙
- 下一篇:一种果实去皮机的刀具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