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8052.4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0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约;涂栋文;陈维瀚;游晴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56 | 分类号: | F04D29/056;F04D29/063;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陈鹏;李静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轴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压轴承,所述动压轴承具有一轴承本体,轴承本体安装于一外壳的内部,用以支承一转轴;轴承本体的中心具有一转轴孔,转轴穿设于转轴孔中;轴承本体的外侧面还具有一平面部,平面部沿着与转轴孔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从轴承本体的上端延伸到轴承本体的下端,当轴承本体设置于外壳内部时,平面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从轴承本体的下端连通到轴承本体上端的逃气通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提高逃气通道的容积,且避免轴承本体加工时产生毛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逃气结构的液态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为散热模块中主要的组件之一。而近年来为了配合笔记本电脑与平板计算机等信息产品不断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处理器操作功率不断提升的趋势,使得散热模块也必须随着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同时要兼顾提升散热效率的方向发展。因此,散热模块所采用的风扇,就必须同时兼具体积缩小、厚度减少、以及风扇转速提升等优势。为了因应风扇微型化、薄型化且高转速的需求,目前相当多的散热风扇已经改采动压轴承的设计取代传统的轴承。
然而,因动压轴承运转时,因轴心与耐磨片接触转动时产生热气,热气若无排出,将导致轴心无法稳定转动,故动压轴承上必须设置逃气结构,以供排放热气。一种现有的动压轴承采用的逃气设计,为在轴承本体的外侧面设置多个轴向的逃气沟槽,通过所述逃气沟槽使得热气能够排出。
现有的动压轴承的逃气设计存在有下列缺点:(1)因逃气沟槽的深度及宽度有限,因此所能够提供的逃气沟槽容积有限,使得热气排出能力受到限制,且缺少缓冲;(2)因动压轴承的外部形状多采用车削加工方式成型,因此轴承本体的外侧设置逃气沟槽时,将会容易在逃气沟槽的边缘产生毛边,且车削的切屑容易卡在逃气沟槽中,造成加工完成后清理毛边及切屑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的动压轴承的轴承本体的逃气沟槽设计排气量不足,且容易产生毛边、卡合切屑的缺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压轴承,所述动压轴承安装于一外壳的内部,用以支承一转轴,所述动压轴承包括:一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套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轴承本体的中心具有一从所述轴承本体的上端贯穿到所述轴承本体的下端的转轴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转轴孔中;所述轴承本体的外侧面还具有一平面部,所述平面部沿着与所述转轴孔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轴承本体的上端延伸到所述轴承本体的下端,当所述轴承本体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时,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从所述轴承本体的下端连通到所述轴承本体的上端的逃气通道。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本体的外侧面的除了所述平面部以外的区域形成一圆柱面,所述圆柱面和所述转轴孔同轴心;所述转轴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圆柱面的间距定义为第一间距;所述转轴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平面部的垂直间距定义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本体的上端具有一第一端面;所述外壳的内部用以容置所述轴承本体的空间定义为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上端具有一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的内侧面设置有一环形构件,当所述轴承本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时,所述环形构件的底侧面靠近于所述轴承本体的第一端面;所述转轴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环形构件的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定义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且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减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介于0.1倍的所述第一间距至0.3倍的所述第一间距之间。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间距减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在0.001mm以上。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间距减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介于0.0015mm至0.01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80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