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和标定、核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0832.4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8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曹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4 | 分类号: | G01B2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线 位移 传感器 标定 核查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和标定、核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整车及台车试验中,经常会出现膝部位移传感器数据失效或者试验过程中传感器损坏的现象,这种情况会导致无法确认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管理规则中的大腿部位评分要求的膝部滑动位移的高性能限值和低性能限值,所以会影响到大腿部位的评分。
针对整车及台车试验中出现的膝部位移传感器数据失效现象,试验后需要及时核查数据失效原因。目前所采用的核查传感器数据失效的方法为:先使用G5数据采集仪进行静态检测,检查是否所有的参数都通过。然后使用G5数据采集仪的“realtime”功能并配合尺子,检查传感器实时显示的拉出量与尺子上量出的传感器线拉出的尺寸是否一致。但该方法受人为影响较大,拉出传感器线时,会存在倾斜带来的误差或者不小心突然松手将传感器线放回,引起传感器损害。
另一方面,C-NCAP管理规则中要求:假人膝关节滑动位移每2次试验后应做一次期间核查,但传感器数量较多,检测次数比较频繁,使用现有的检测方法很不方便。而且,在使用G5数据采集仪进行静态检测时,若没检测出传感器的问题,而传感器的数据异常,这样一般无法确认该传感器的线性度是否在要求范围内,所以就要送去校准,但现有的校准方法不仅时间长,而且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对拉线式位移传感器进行核查和标定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
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整体包括若干个测量块,各个测量块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且各个测量块的顶面位于不同的高度,每个测量块的侧面设有沿测量块的高度方向贯穿测量块的卡槽,卡槽的与侧面平行的槽壁垂直于测量块的底面。
进一步地,卡槽从每个测量块的同一侧面开设。
进一步地,相邻的卡槽之间的间隔相等。
进一步地,各个卡槽的宽度和深度相等。
进一步地,各个卡槽的与侧面平行的槽壁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相邻的卡槽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进一步地,卡槽为长方体型。
进一步地,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为一块状结构,测量块为形成于块状结构上的长方体状测量块,测量块的与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一种利用如上所述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核查、标定传感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打开数据采集软件,并打开软件的传感器电压标定功能;
将传感器的拉线穿过卡槽,使传感器紧贴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的底面,传感器的拉线紧贴卡槽的所述槽壁,并将拉线的另一端卡在卡槽的顶面;
观察数据采集软件上实时显示的拉线长度数据是否和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的设计卡槽高度一致,同时读取软件界面显示的每个拉线长度对应的电压,通过线性计算得到被标定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
综上所述,由于传感器线紧贴着卡槽2的右侧壁面,传感器紧贴在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的同一底面上,因此本发明可以确定每次拉出的传感器线的长度都是稳定且相等的,而且实验时可以拉出多组数据进行一一核对,减少了偶尔一次拉出量出现误差而引起的错误判定,同时减少了人为原因对传感器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的长度方向为横向,宽度方向为纵向,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核查装置整体包括6个前后相连的测量块1。测量块1为长方体型,各个测量块1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各个测量块1的顶面位于不同的预定高度,且相邻测量块1的高度差相等。各个测量块1一体设置。各个测量块1的长度相等,宽度也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08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压耐磨式的橡胶履带板
- 下一篇:新型家用监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