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鳞片状环保黄铜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15000.7 | 申请日: | 2017-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7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殷国忠;殷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宏泰摩擦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C22C1/04;C22F1/08;B22F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213163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鳞片状 黄铜屑 制备 环保 摩擦材料 刀片式破碎机 摩擦材料技术 规模化生产 重量百分比 大小不一 高温电炉 加热熔融 摩擦系数 水平连铸 合金棒 结合力 刹车片 可塑性 黄铜 配比 铜屑 破碎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属于摩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鳞片状环保黄铜屑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铜,55‑59%;铝,0.32%‑0.4%;铅,200‑500ppm;余量为锌。其制备方法是将各组分按配比置于纯高温电炉内加热熔融后,采用水平连铸方法铸造成合金棒,然后采用刀片式破碎机破碎成大小不一的鳞片状,即得到鳞片状环保黄铜屑。本发明利用铝能提高黄铜的强度﹑硬度和可塑性,适应摩擦材料工况设计要求的特点,在新型鳞片状环保黄铜屑中降低了铅和铜的含量,并加入了适量的铝,从而在保证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达到了环保、降低成本的效果;铜屑形状为鳞片状,有效的增大了接触面积,结合力强,摩擦系数适中,且磨耗小,可广泛应用于刹车片等摩擦材料原料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黄铜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在动力机械上,依靠摩擦作用来执行制动和传动功能的部件材料。它主要包括制动器衬片(刹车片)和离合器面片(离合器片)。刹车片用于制动,离合器片用于传动。任何机械设备与运动的各种车辆都必须要有制动或传动装置。摩擦材料是这种制动或传动装置上的关键性部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摩擦来制动或传递动力,它们使机械设备与各种机动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所以说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又甚关键的材料。摩擦材料组成成分有增、减摩、粘接、网状支架、骨架填料,主要是由摩擦性能调节剂和配合剂组成。使用填料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和改善制品的摩擦性能、物理性能与机械强度。
(2)控制制品热膨胀系数、吸热性快、散热性快、增加产品尺寸的稳定性、降低磨损率。
(3)改善制品的制动噪音。
(4)提高制品的制造工艺性能与加工性能。
(5)改善制品外观质量及密度。
(6)降低生产成本。
铅黄铜是摩擦材料填料比较常用的一种,铅黄铜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和切削性,加之良好的机械物理性能,价格又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摩擦材料等行业。铅黄铜之所以具有很好的切削性能和减摩耐磨性能,主要是由于铅在铜合金中以单项存在,由此在切削时起到良好的断屑作用;同时在摩擦磨损的环境下,由于铅的剪切强度非常低,在铜合金零件表面的铅使得含铅的铜合金的摩擦系数比较低。因此,使得铅元素在黄铜合金中较普遍地使用。
然而铅及其化合物是严重危害人类寿命与自然环境的化学物质之一,合金中的铅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从基体中侵出或脱出,工业废品中的铅则渗入地下水系统,以及各种形式的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动物或人的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环境。但随着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环保的要求,如ROHS在电子工业中的禁铅指令政策的实施,这使得铅的使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同时,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领域中对材料的强度和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开发低铅并易切削黄铜合金成为了当今摩擦材料行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于铅黄铜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和切削性,因此铅黄铜合金棒可以达到批量生产,一般铅的含量占合金棒总重量的1%-4%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铅铜合金棒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鳞片状环保黄铜屑及其制备方法,利用本发明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环保性能的要求的同时,又能保证材料对切削性能及机械物理性能的要求,达到批量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鳞片状环保黄铜屑,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铜:55-59%;铝:0.32%-0.4%;铅:200-500ppm;余量为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宏泰摩擦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宏泰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5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