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巴车行李舱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3163.3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8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曲海波;赵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巴 车行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巴车行李舱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车道;射线发射器,设置于检测车道的出口端,射线发射器沿检测车道方向发射的锥形检测射线,锥形检测射线不超过大巴车行李舱的顶板;探测器,与射线发射器相对设置,探测器用于接收锥形检测射线;车头避让检测器,沿检测车道,并相对射线发射器远离探测器设置;控制器,分别连接至车头避让检测器与射线发射器,控制器在车头避让检测器检测到车头信息后,控制射线发射器发射锥形检测射线,其中,车头避让检测器检测到车头信息时,射线发射器处于驾驶舱与客舱之间。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大巴车行李舱的针对性检测,避开了司机和乘客,减小了射线带来的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检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巴车行李舱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车辆检测装置主要针对各种类型的货车以及小轿车进行检查,采用上述检测装置检测客车的行李舱,具有如下技术缺陷:
(1)采用货车的检测装置,虽然能够对司机进行避让,但是无法避让乘客;
(2)采用小驾车的检测装置,检测通道与传送方式无法与客车匹配。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针对客车的行李舱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巴车行李舱的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巴车行李舱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车道;射线发射器,设置于检测车道的出口端,射线发射器沿检测车道方向发射的锥形检测射线,锥形检测射线不超过大巴车行李舱的顶板;探测器,与射线发射器相对设置,探测器用于接收锥形检测射线;车头避让检测器,沿检测车道,并相对射线发射器远离探测器设置;控制器,分别连接至车头避让检测器与射线发射器,控制器在车头避让检测器检测到车头信息后,控制射线发射器发射锥形检测射线,其中,车头避让检测器检测到车头信息时,射线发射器处于驾驶舱与客舱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射线发射器设置于检测车道的出口端,射线发射器沿检测车道方向发射锥形检测射线,与射线发射器相对设置的探测器接收锥形检测线,以实现对大巴车的行李舱进行扫描成像检测的功能,一方面,锥形检测射线向斜下方发射,发射区域能够不超过大巴车行李舱的顶板,可以安全避让了大巴车上的乘客,从而只针对大巴车行李舱进行检测,保障了乘客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沿检测车道,相对射线发射器远离探测器设置车头避让检测器,当车头避让检测器检测到车头信息后,射线发射器处于驾驶舱与客舱之间,能够安全避让驾驶舱的司机,在保证人员的安全性的前提下,由控制器控制射线发射器发射锥形检测射线,实现检测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车头避让检测器包括:车辆检测组件,车辆检测组件设置于检测车道的入口端,通过触发车辆检测组件,确定大巴车驶入检测车道,车辆检测组件包括地感组件、雷达组件、超声波或地磁检测组件中的任意一种;速度测量组件,设置于检测车道上,速度测量组件用于测量大巴车的行驶速度;位置测量组件,包括挡风玻璃探测单元,挡风玻璃探测单元相对射线发射器远离检测车道,挡风玻璃测量单元通过检测到大巴车的前挡风玻璃,确定大巴车的位置,以根据大巴车的位置确定是否发射锥形检测射线,挡风玻璃探测单元包括光幕组件、光电组件或雷达组件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挡风玻璃测量单元与射线发射器的距离大于大巴车的前挡风玻璃与司机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检测车道入口端的车辆检测组件来确定大巴车驶入检测车道,进而控制开启速度测量组件以及位置测量组件工作,其中车辆检测组件可以是雷达组件(设置在检测车道上或设置在射线发射器上)、超声波或地磁检测组件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31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