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836.1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严治平;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7 | 代理人: | 唐燕洁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废弃 混凝土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混凝土。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通过对目前国内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住宅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每一万平方米住宅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500~600吨的建筑废弃物,全国每年新建住宅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达4000万吨以上,已占城市垃圾的40%左右。
根据建设部有关部门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的各类建筑,这些建设活动将产生近20亿吨的建筑废弃物。此外,国内每年旧城改造至少要拆除三、四千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又将产生数亿吨建筑废弃物。
但是单掺废混凝土细粉料(即废弃混凝土微粉)时,会导致水泥砂浆保坍性能以及抗压强度都达不到混凝土的相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的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C25混凝土,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C25混凝土,按重量份由以下组分组成:
水:160-180
水泥:200-250
砂:760-880
石:1000-1100
粉煤灰:50-70
矿渣砼微混合粉:50-80
外加剂:4-5;即常用羧酸基及木钙类混凝土外加剂,如H/MG1,武汉华东化工有限公司。
其中,矿渣砼微混合粉由矿渣粉与废弃混凝土微粉按重量比100:5-15组成;
其中,所述矿渣砼微混合粉的比表面积为400-450m2/kg。
优选的,所述矿渣砼微混合粉由矿渣粉与废弃混凝土微粉按重量比100:4-6组成。
优选的,所述矿渣砼微混合粉由矿渣与废弃混凝土混合后研磨制得。由于混合粉磨时,将废弃混凝土的加入会提高矿粉的后期强度。这样的有利于增加制得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性能和力学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如下:
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混凝土,既能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和使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循环利用,又能使制得的混凝土达到施工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与对比例的配比见下表所示:
外加剂H/MG1,武汉华东化工有限公司
其中,实施例1-4与对比例1中的矿渣砼微混合粉的比表面积均为422m2/kg。对比例2中,矿渣砼微混合粉的比表面积为640m2/kg,对比例3中,废弃混凝土微粉的比表面积为256m2/kg。实施例2中,是将矿渣与废弃混凝土先混合,然后一起研磨的。
(1)坍落度性能测试:
由此可见,加入比表面积400-450m2/kg的废弃混凝土微粉时,只要其与矿渣粉的比例小于15%时,对于制成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性能影响不大,特别是矿渣粉与废弃混凝土微粉重量比在100:4-6范围内时(实施例1),坍落度性能最佳。但是其与矿渣粉的比例大于15%时(见对比例1),制成的混凝土工作性能极差,不能满足预拌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如果加入的废弃混凝土微粉的比表面积不在400-450m2/kg时(对比例2),制成的成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也很差,也不能满足预拌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另外,当先将矿渣与废弃混凝土混合后研磨(见实施例2)后再一起加入混合有利于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
(2)抗压强度测试
由此可见,加入比表面积400-450m2/kg的废弃混凝土微粉时,只要其与矿渣粉的比例小于15%时,对于制成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满足国家标准,特别是矿渣粉与废弃混凝土微粉重量比在100:4-6范围内时(实施例1),抗压强度最佳,超过基准强度。
另外,当先将矿渣与废弃混凝土混合后研磨(见实施例2)后再一起加入混合制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佳。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8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质高强度发泡石材墙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轻质隔热人造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