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2316.0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0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孙进;郭蓉;周勇;杨成敏;段为宇;姚运海;丁莉;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5 | 分类号: | B01J23/85;B01J23/882;B01J23/883;B01J23/888;B01J37/02;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催化剂 制备 活性金属 成型 超深度加氢脱硫 焙烧 浸渍 有机酸络合剂 处理程序 柴油 引入 | ||
1.一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1)分别配制浸渍溶液I和浸渍溶液II,其中浸渍溶液I是将含第VIII 族金属化合物、有机酸和水配制而成,浸渍溶液II是将含第VIB族金属、有机醇和有机糖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水配制而成;其中有机酸的加入量以碳含量计与第VIII族金属的摩尔比为0.01~2.0;有机醇和/或有机糖以碳含量计与第VIB族金属的摩尔比为0.01~2.0;所述的有机酸选自碳数为2~10 的有机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有机醇选自碳数为2~10的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几种;述的有机糖选自碳数为2~16的单糖、二糖中的至少一种;(2)取一定量的大孔氧化铝粉,饱和浸渍浸渍溶液I后干燥,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焙烧,得到改性大孔氧化铝粉;(3)将步骤(2)得到的改性大孔氧化铝粉与小孔氧化铝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助挤剂,胶溶剂和水混成可塑体,经过混捏、成型、干燥、焙烧后,得到氧化铝载体;(4)用浸渍液II饱和浸渍步骤(3)中制备的氧化铝载体,经过干燥后,得到加氢催化剂;步骤(3)所述的小孔氧化铝粉,具体性质如下:比表面为150~400 m2/g,孔容为0.5-1.2cm3/g,平均孔径为4.0~15.0nm,总酸量为1.0~1.5mmol/g,结晶度为5%~4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有机酸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苯甲酸、水杨酸、丙二酸和丁二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有机醇为乙二醇、乙烯乙二醇、丙烯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三甘醇、2,2′-亚氨基双乙醇、氨基三乙醇、二乙烯乙二醇、二丙烯乙二醇、三亚甲基乙二醇、三乙烯乙二醇、三丁烯乙二醇和四乙烯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有机糖为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和麦芽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或稀有气体,焙烧温度为200~650℃,焙烧时长为1~5h。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小孔氧化铝粉的制备过程包括如下步骤:(A)、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60~95℃的碱性铝盐溶液中,待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后备用,记作溶液I;准备10~30℃的酸性铝盐溶液备用,记作溶液II;(B)、反应器内加入底水,将溶液I和溶液II同时并流加入反应器内,进行中和反应,得到氧化铝浆液;(C)、氧化铝浆液然后经老化,洗涤和干燥,得到氧化铝干胶粉;步骤(A)所述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碳数为C9~C26的磺酸盐型、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或磷酸酯盐型中的一种或几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I中的浓度为0.2~2mol/L。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的碱性铝盐为偏铝酸钠和/或偏铝酸钾,碱性铝盐溶液的浓度以氧化铝计为0.1~1mol/L。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的酸性铝盐为硫酸铝、硝酸铝或氯化铝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酸性铝盐溶液的浓度以氧化铝计为0.1~1mol/L。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反应器内加入底水的量与溶液I的体积比为4:1~20:1。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中和反应温度为10~80℃,反应过程的pH值为6~10。
11.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的老化温度为30~150℃,老化时间为1~24h;老化反应pH值高于步骤(2)中所述的中和反应pH值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23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