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4517.6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0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红;王新广;周亦胄;张朝威;金涛;孙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C9/04 | 分类号: | B22C9/04;B22D27/04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通量 制备 高温合金材料 刚玉模壳 成分组织 合金块 金属块 制备技术领域 定向凝固炉 基因组计划 定向凝固 共晶反应 合金凝固 金属模具 制备工艺 组织样品 烧结 石蜡 刚玉粉 液相变 注蜡机 胶布 蜡模 熔融 研发 密封 扩散 | ||
本发明涉材料基因组计划中高通量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1)将熔融石蜡通过注蜡机将蜡注入金属模具内;(2)将胶布黏贴于需放置金属块或合金块的位置面;(3)将组合好的蜡模烧结制成刚玉模壳;(4)将金属块或合金块置于刚玉模壳内,采用刚玉粉进行密封;(5)将刚玉模壳置于定向凝固炉中进行定向凝固。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突破了扩散多元节只能实现固/固相变高通量制备成分组织样品。而无法实现合金凝固由液相到固相转变过程中成分组织样品,特别是共晶反应组织的高通量制备,本方法可实现固/液相变的组织样品的高通量制备,从而有利于高温合金材料研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材料基因组计划中高通量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温合金是制造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关键材料,高温合金的性能对航空发动机起到非常关键作用。随着发动机进气口温度的升高,对高温合金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研发承温能力更高新型高温合金材料。高温合金成分的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添加大量的Ta、Mo、W、Re和Ru等难熔金属元素来提高合金的承温能力。
但难熔元素的提高会导致服役过程中形成大量有害的拓扑密排相(Topologically closedpackedphase,TCP相),严重地降低合金的高温蠕变性能。目前,高温合金的设计研发仍然依靠试错法来完成,将极大的浪费人力物力。近年来,我国为加快合金材料的研发速度,实现研发成本与周期的“双减半”,材料基因组工程获得国家的正式立项。
材料基因组工程主要包括高通量材料计算、高通量材料实验和数据库三大部分,扩散多元节作为高通量材料实验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合金成分与组织样品的高通量制备,但是该方法是基于固/固扩散相变过程,无法实现合金液/固相变过程中的成分与组织的高通量制备,采用基于液/固相变过程的高通量制备技术,可以有效丰富高通量制备技术,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与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该方法基于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液/固相变,通过定向凝固温度和拉速等参数的控制,使金属块或合金块与高温合金熔体的发生元素互扩散反应,从而实现单质原子在合金熔体的扩散距离的控制,从而获得局部区域成分与组织的控制,可实现凝固过程中合金成分与组织形成与演变样品的高通量制备,采用该方法可以提高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制周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石蜡融化,通过注蜡机将熔融石蜡注入具有台阶形状的金属模具内,并保持到石蜡冷却到室温,形成蜡模;
(2)将尺寸为5×5mm~15×15mm的块状胶布黏贴于需要放置金属块或合金块的预置位置,该位置为蜡模上台阶形状五个面中的任意一个面;
(3)将组合好的蜡模通过挂浆法制成刚玉模壳,制成刚玉模壳后将胶布去除,并在大气气氛条件下进行成型刚玉模壳的烧结;
(4)采用线切割将纯金属或合金切成与台阶形状相适应的尺寸,并通过胶布去除后形成的金属块或合金块预置位置窗口,置于步骤(3)中的刚玉模壳内,并采用刚玉粉对金属块或合金块的外表面进行密封,防止实验过程中漏钢;
(5)将带有金属块或合金块的模壳置于定向凝固炉中,升温至1400~1600℃,并将高温合金熔体浇注至模壳后进行定向凝固。
所述的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步骤(1)中,将石蜡在50~80℃融化,通过注蜡机将熔融石蜡注入具有台阶形状的金属模具内,注蜡压力为0.5~2MPa,并在室温下保持1~10min。
所述的高温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方法,步骤(3)中,在850~1000℃烧结成型刚玉模壳,烧结时间为1~3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45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