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9778.0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5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郎贤礼;黄文娟;张卫华;张育中;舒双宝;丁恒;柏海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辆 盲点 检测 泊车 辅助 一体 安全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车辆越来越普及,车辆给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产生诸多交通意外,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行车盲点检测技术和泊车辅助技术是提高行车安全的技术,前者用于其他车辆进入本车汽车盲区时对本车驾驶者进行警示,避免事故发生,后者在停车时告知驾驶者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实现安全泊车。
目前,倒车雷达辅助系统已经相当普及,但对于盲点检测技术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并没有普及,只有个别高端车型配备,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成本低廉方便安装的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一体安全预警系统,使之像泊车辅助系统一样可以方便简单的安装于普通车辆,保障行车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其安装于本车车体合适位置以检测第三方车辆与本车的距离;
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其安装于本车车体合适位置以在泊车时检测障碍物与本车的距离;
行车状态检测系统,其安装于本车以采集车辆行车状态;
控制器,其安装于本车并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行车状态检测系统连接,由控制器接收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或行车状态检测系统获得的行车信号,控制器根据接收的信号来评估车辆当前的行车状况,判读并确认第三方车辆是否进入盲点区域,以及用于泊车时检测到障碍物与本车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输出报警信息或指令;
指示器,其安装于本车并与控制器连接,由指示器接收控制器的报警信息或指令以进行指示或预警。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个安装于本车上用于检测本车车速的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第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被控制器所接受,控制器根据第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评估行车状态;或者所述的控制器还被设置为通过车载总线获取车辆的车速信息、倒车或行车等车辆状态信息以评估当前行车状态。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器根据行车状态自动切换盲点检测模式与泊车辅助模式,通过第三传感器评估车辆行车状态,并确定盲点检测预警或是泊车辅助预警。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使能部件,其安装于本车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安全预警系统。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器在车速超过预设值和转向信号开启时会提高系统的警示级别型号输出。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器用于评估第三方车辆进入本车盲点区域的阈值可以进行调整,并且根据车辆状态输出相对应级别的警示指令。
所述的基于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的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指示器用于接收并显示所述控制器下发的警示信号和指令,并且在本车上进行声、光、屏幕显示,以及座椅或方向盘震动方式指示。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车辆盲点检测与泊车辅助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其优点:实用性强,安全性高,成本低以及方便安装与维护。本发明充分综合了现有的行车盲点检测技术和泊车辅助系统的优势,尤其是非常方便的安装于保有量最大的普通车辆,通过提供有效的预警手段,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障驾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体安全预警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体安全预警系统盲点检测模块工作原理俯视图。其中车A代表本车,车B和车C为第三方车辆。
图3是本发明一体安全预警系统泊车辅助模块工作原理俯视图。其中①②③④号探测器组成第一传感器,⑤⑥号探测器组成第二传感器 。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97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