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黄酸或姜黄素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6869.9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7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招明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192 | 分类号: | A61K31/192;A61K31/12;A61P13/12;A61P3/10;A61K31/7034 |
代理公司: | 11540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欣欣<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黄 姜黄 制备 预防 治疗 糖尿病肾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药物及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大黄酸、姜黄素和二苯乙烯苷。所述大黄酸具有1‑5‑摩尔份,所述姜黄素具有1‑5‑摩尔份,所述二苯乙烯苷具有1‑5摩尔份。本申请还公开了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病,和/或降糖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大黄酸或姜黄素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病,和/或降糖的药物中的应用,特别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和药物制剂。
背景技术
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攀升,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微血管并发症,逐渐发展的肾脏损害中,可见弥漫性和结节性肾小球硬化,以及与这些病理改变相伴随的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最后直接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I型占10%,II型占90%,I型中有约35%发生糖尿病肾病,而II型中有约25%发生。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ESRD)的第一位原因。美国透析患者中30%来自糖尿病肾病,接受肾移植约1/5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肾病和尿毒症的概率较非糖尿病人高效7倍。糖尿病病程10-20年后,约半数会发生肾功能衰竭。因此,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临床用于降糖的化学药物,主要效应是降低血糖,而对糖尿病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往往没有防治作用。目前无特效、能预防、终止或逆转糖尿病肾脏功能障碍进展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化学药物在降低血糖之外,并不具备肾脏功能的改善或保护,有些降糖药物甚至发生肾损伤作用,例如在肾脏功能出现损害时不宜使用双胍类及经肾脏代谢的药物,双胍类降糖药易诱发乳酸中毒,并可加重肾功能衰竭时的代谢性酸中毒症状;经肾代谢的降糖药,可加重肾脏负担,并可造成严重的持续性低血糖。
因此,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减缓病情的发展。研发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成为当前该领域的重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首次确定了大黄酸和姜黄素均可以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脏损伤,以及降糖的功效,其中相比于大黄酸,姜黄素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申请之一提供了大黄酸或姜黄素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病,和/或降糖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的大黄酸或姜黄素具有降糖和防治糖尿病肾病双重功效,其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安全、用量小、应用方便等优点。避免中药大复方成分复杂不清的缺点,同时除去了中药大复方中毒性成分,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本申请之二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大黄酸和姜黄素。
本申请的研究表明,将大黄酸和姜黄素组合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脏损伤,两者表现出协同作用。
进一步地,本申请确定了两种单体化合物在组合物中的优选比例关系,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大黄酸具有1-5摩尔份,所述姜黄素具有1-5摩尔份。例如,按人体重70kg计算,所述大黄酸具有55mg/70kg-275mg/70kg体重,所述姜黄素具有355mg/70kg-1775mg/70kg体重。
本申请的研究还发现,当大黄酸和姜黄素与二苯乙烯苷组合时,比其中的任何两两组合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肾脏损伤效果更好,表现出最佳协同作用。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括二苯乙烯苷。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确定了二苯乙烯苷在组合物中的比例。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二苯乙烯苷具有1-5摩尔份。例如,按人体重70kg计算,所述二苯乙烯苷具有8mg/70kg-40mg/70kg体重范围。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大黄酸具有1-5摩尔份,所述姜黄素具有4-5摩尔份,所述二苯乙烯苷具有1-5摩尔份。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更优选所述大黄酸具有1-2摩尔份,所述姜黄素具有5摩尔份,所述二苯乙烯苷具有1-2摩尔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68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