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加固节点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0120.3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曾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2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孟宪会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装配式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支撑 加固 节点 构件 |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加固节点构件,它涉及一种支撑加固节点构件。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采用支撑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时施工周期长而且节点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钢板竖直焊接在水平设置的第二钢板的一端,支撑节点板焊接在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上,节点板加劲肋垂直安装在支撑节点板上,加强钢筋安装在支撑节点板上,钢模板罩在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支撑节点板所围成的区域内,多根预埋钢管分别与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垂直焊接,向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支撑节点板所围成的区域内浇筑混凝土。本发明用于建筑行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节点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在使用柱间支撑加固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采用的预制装配式节点构件,主要用于单斜杆型中心支撑加固、十字形交叉支撑加固、人字形和V形中心支撑加固(含防屈曲支撑加固)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单纯的框架结构体系抗侧刚度偏低,在框架结构柱间设置钢支撑对其进行加固可形成双重抗侧力体系,研究表明加固后能够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抵抗地震作用和风荷载的能力,尤其使用防屈曲支撑(BRB)加固时会显著提高结构在地震中的耗能能力,因此该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使用支撑(含防屈曲支撑)进行加固时,一般是在梁柱节点处采用植筋、机械和化学锚栓等后锚固技术安装L形钢板,将连接支撑的节点板垂直焊接于后锚固的钢板上形成连接节点。这种支撑加固节点存在以下问题:
(1)后锚固技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工程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仍存在箍筋加密区打孔操作难度高,植筋和化学锚固造价偏高、机械锚固可靠性差、施工工期长以及焊接的不利影响等问题。
(2)当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发生转动时,上述方法制作的节点可能会使支撑端部附加弯矩,节点的相对转动还可能会造成支撑节点板的失稳屈曲,这会对支撑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尤其是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3)考虑到支撑节点板的整体稳定性和后锚固的施工难度,在梁柱节点位置后锚固钢板的尺寸一般都不大,为保证抗拉能力,锚栓密度必然较高,因此,在强震作用下,按上述方法增设了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节点的韧性和耗能能力会被明显削弱,尤其是采用防屈曲支撑时,节点可能在支撑的滞回能力充分发挥前就破坏了。
综上所述,现有采用支撑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时施工周期长而且节点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同时现有加固节点的后锚固技术容易造成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应力集中以及节点外包钢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采用支撑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时施工周期长而且节点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同时现有加固节点的后锚固技术容易造成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应力集中以及节点外包钢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加固节点构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支撑节点板、节点板加劲肋、混凝土、多个预埋钢管、多根加强纵筋、多根第一加强箍筋和多根第二加强箍筋,第一钢板竖直焊接在水平设置的第二钢板的一端,第一钢板的上部开设多个第一预留孔,第二钢板的另一端开设多个第二预留孔,每个第一预留孔和每个第二预留孔内分别插入并焊接有一个预埋钢管,用于实现节点构件与梁柱的螺栓连接,预埋钢管的内径与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支撑节点板垂直焊接在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上,支撑节点板的非焊接端沿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45°极轴对称开设两排第三预留孔,节点板加劲肋垂直安装在支撑节点板上,且节点板加劲肋位于两排第三预留孔之间,节点板加劲肋也开设两排第三预留孔并用于连接支撑加固构件,多根第一加强箍筋和多根第二加强箍筋焊接在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支撑节点板之间,多根加强纵筋通过多根第一加强箍筋和多根第二加强箍筋定位绑扎,向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支撑节点板所围成的区域内浇筑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0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灯的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催化氧化有机废气的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