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器组件及具有该减振器组件的内燃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6727.4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1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强;乔军;李成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26 | 分类号: | F16F1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带娣;罗满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组件 具有 内燃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振器组件及具有该减振器组件的内燃机,减振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标准减振器,各所述标准减振器中部均设有套装于联接盘的通孔,并且沿周向,两所述标准减振器还设有至少两组同轴安装孔,各组所述安装孔内设有螺栓,通过所述螺栓将各所述标准减振器固定于所述联接盘的法兰;根据当前内燃机排量从MAP图上查找所需减振器的环转动惯量,进而以当前所需减振器的环转动惯量与标准减振器的环转动惯量两者之间大小关系为判断依据,选取一个所述标准减振器或几个所述标准减振器组合形成减振器组件作为当前整机减振器,无需根据内燃机型号单独设计减振器组件,不仅可以提高内燃机设计效率,降低成本,而且便于设计、生产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振器组件及具有该减振器组件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曲轴是一种扭转弹性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振频率。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经连杆传给曲柄销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周期性地变化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激力作用在曲轴上,引起曲拐回转的瞬时角速度也成周期性变化。由于固装在曲轴上的飞轮转动惯量大,其瞬时角速度基本上可以看作均匀的。这样,曲拐便会忽而比飞轮转得快,忽而又比飞轮转得慢,形成相对于飞轮的扭转摆动,也就是曲轴的扭转振动,当激振力频率与曲轴自振频率成整数倍时,曲轴扭转振动便因共振而加剧。这将使发动机功率收到损失,加剧齿轮或齿条磨损,严重时甚至将曲轴扭断。
曲轴作为内燃机中主要运动部件之一,它的强度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燃机的可靠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一般在曲轴的前端部安装减振器,以消减曲轴扭转振动,提高曲轴的疲劳寿命。
目前安装于曲轴前端部的减振器的类型有多种,一般常用的为片式减振器。现有技术中一般根据发动机曲轴扭转力的大小设置相应规格的片式减振器,即一种型号的发动机对应一种规格的片式减振器,每一机型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匹配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另外,随着内燃机机型数量的增多,减振器规格数量也比较多,这样也不便于设计管理,生产及后市场备件管理。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内燃机曲轴减振器的合理设置方法,提高内燃机设计效率,降低成本,且便于设计、生产管理,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标准减振器,各所述标准减振器中部均设有套装于联接盘的通孔,并且沿周向,两所述标准减振器还设有至少两组同轴安装孔,各组所述安装孔内设有螺栓,通过所述螺栓将各所述标准减振器固定于所述联接盘的法兰。
可选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中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中心位置开设所述通孔,各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当两所述标准减振器组装时,两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均朝向外部,并且所述联接盘的法兰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内部且抵靠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内壁。
可选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数量大于等于三个,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中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中心位置开设所述通孔,各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当各所述标准减振器组装时,位置最靠近所述联接盘法兰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的槽口向外,其余各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的槽口两两相对;并且所述联接盘的法兰置于最外侧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内部且抵靠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内壁。
可选的,位于中间的两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围成的空间内部还设置有垫块法兰,所述垫块法兰对应安装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以便所述螺栓穿过。
可选的,沿轴向,所述垫块法兰的长度大于两所述标准减振器的安装槽槽深之和。
可选的,减振器组件的整体厚度小于等于20mm。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内燃机,包括曲轴和安装于所述曲轴上的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67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雷达结构
- 下一篇:控制限滑式差速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