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7133.7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8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民;冯毅凡;朱贺年;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宜生堂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1/147 | 分类号: | C07D491/147;A61K31/53;A61P29/00;A61P35/00;A61P3/10;A61P3/06;A61P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宋静娜;郝传鑫 |
地址: | 100123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由小檗红碱与二甲双胍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环合反应制备而成。本发明所述化合物是在中医药临床用药经验的指导下以及有机化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的将小檗红碱和二甲双胍通过特定的合成方法结合在一起,所得化合物具有增效减毒的效果,在抗炎、降糖降脂、抗肿瘤、抗菌、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所述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肿瘤、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肿瘤、降糖降脂、抗菌等作用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随着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的开发途径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开发新药的途径大致有三条,即民间药途径、经验药途径和分子途径。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分子途径已逐渐成为开发新药的主要途径。但是基于我国目前国情,且由于技术设备的局限性,目前民间药途径、经验药途径是我国开发新药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途径又是以药用植物为主体。
以药用植物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药物,在历史上对人类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和生育繁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天然药物来源途径甚多,大多来源于植物;据估计,全球约有40~50万种植物,但仅有极少部分进行过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测试研究,我国也是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界结构多样性的化合物开发新的天然药物,促进我国医药科技高速前进,开拓新的市场,推动我国天然药物的发展,迎接医药经济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用植物是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目前,全球批准的新药中,接近半数是天然药物,药物来自天然产物。现今,世界上还有近60%的人口还完全依靠植物药来防治疾病。
但随着疾病的衍变,病毒抗药性、机体耐药性等问题,单纯的依靠某种药用植物,或药用植物中所含成分为前体来研发的新药,已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要。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人们往往是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甚至更多的药物同时服用才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药黄连主要包括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干燥根茎。黄连素学名小檗碱,是中药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小檗碱属异喹啉类生物碱,近年来研究发现,小檗碱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炎症、细菌和病毒感染、脑缺血性损伤、精神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等多方面具有药理作用。
二甲双胍是西药经典的降糖药,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除了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外,在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抗菌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研究发现小檗碱的溶解度随pH的增加而增大,pH13时,小檗碱的油水分配系数最大,而二甲双胍是强碱性脂肪胺,pH=12.4,可增加小檗碱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二甲双胍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25-2.8小时,导致其给药次数增加,患者依从性差,小檗碱虽然在体内吸收差,但是吸收入血的药物分布广,半衰期长,弥补二甲双胍半衰期短的缺点,并且小檗碱可以改善肾损伤患者病理变化,促进二甲双胍排泄,减少乳酸性酸中毒。基于以上因素,将二者分子母核拼接在一起,能否增加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肾病患者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将二者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有目的的拼接起来,看其某些药理作用能否增强,是否能达到1+1≥2,增效减毒的作用,能否突出二者抗抗炎、降糖降酯的药理作用等,这些都是未知不可预料的,也是现有技术中没有任何公开或报道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新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毒性比小檗碱的毒性小,而且具有更好的抗炎、抗肿瘤抗癌、降糖降脂、抗菌等作用。同时,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宜生堂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宜生堂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71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