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落料拉延复合模具及落料拉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4135.0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0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徐迎强;刘程;韩永志;周昌乐;黄永生;张国兵;余冰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0;B21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延 复合 模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落料拉延复合模具及落料拉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方案设计是根据产品结构形状和技术要求确定拉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工序的先后顺序及各工序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在制定生产工艺方案时,冲压工序越少,零件定位精度就越高,前期模具工装开发成本及后期生产成本越低。但是,冲压工序数的减少必然会使单序工作内容增加,因此工艺方案确定的同时也给模具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为某车身零件落料工艺方案,传统模具设计时需开发一套落料模具,采用方形料片6a进行沿落料线7a处落料,将对于的料件切除,后工序进行拉延成形。
图2所示为某零件拉延模具结构图,包括:下模座1a、压边圈2a、压料面镶块3a、凸模4a、定位块5a。拉延生产时,压边圈2a先顶起,板料通过定位块5a定位并放置于压边圈2a上,通过上模和压边圈2a压紧板件,然后共同向下运动,向下运动过程中凸模4a再将坯料拉伸成形,通过四周压边可很好低控制进料阻力,材料流动均匀。
上述矩形斜对切落料零件冲压过程,首先通过落料获得拉延所需的坯料,再通过拉延成形得到过渡的半成品制件,在后序中在通过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工作内容完成。传统成形工艺需落料后才可进行拉延成形,其模具数量多,开发成本高,且生产时冲次费用增加,生产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落料拉延复合模具及落料拉延方法,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两套模具完成拉延和落料,开发成本高,且生产时冲次费用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落料拉延复合模具,包括:下模座,其上设有压边圈和凸模,所述压边圈上安装有落料下刀块;上模座,其上安装有凹模,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面还安装有落料上刀块,所述落料上刀块的刃口高出凹模的压料面;卸料板,其固定在所述压边圈上,所述卸料板的一端与所述落料下刀块的外侧边抵接,所述卸料板的另一端向下倾斜并伸出所述下模座。
优选地,还包括设在所述卸料板两侧的侧限位部,所述侧限位部包括下支撑杆和上定位杆;所述下支撑杆沿卸料方向插接在所述压边圈上;所述上定位杆的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杆的端部相连,上定位杆的另一端垂直于卸料方向弯折后与卸料板接触,上定位杆与卸料板的接触边为其限位边。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卸料板两侧的侧退料机构,所述侧退料机构包括:下驱动块、上驱动块、用于支撑板料的支撑杆以及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压边圈上,所述支撑杆竖向的安装在所述下驱动块顶部,所述下驱动块滑动安装在底座内;下驱动块的端部设有第一斜面,上驱动块的底端设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组成斜楔机构;所述上驱动块向下运动,驱动所述下驱动块带动所述支撑杆向远离板料的一侧横向运动。
优选地,两所述支撑杆关于卸料板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垂直于卸料方向开设有一通槽,所述下驱动块滑动安装在所述通槽内;在所述通槽远离卸料板的一端设有一挡板;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预紧的安装在所述挡板和所述下驱动块间。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自由的穿过所述挡板后与所述下滑块相连,所述回位弹簧安装在所述限位螺栓上。
优选地,所述卸料板关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角度不小于2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落料拉延方法,其采用上述方案中的模具,包括以下步骤:(1)将板料放置在压边圈上;(2)上模下行,凸模与凹模配合进行整形,同时落料上刀块与落料下刀块配合进行落料;(3)落料后,被切断的料件沿卸料板移出模具。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落料拉延复合模具及落料拉延方法在上模下行时,先通过落料下刀块将料片切断,后通过凸模和凹模进行拉延,该零件在一个工序中实现落料同时实现拉延工作内容,本发明提供的落料拉延复合模具的应用有效降低模具工序数,进而降低前期模具工装成本及降低后期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料件落料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拉延模具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模的轴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模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模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4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