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7881.9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4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罗怀勇;任小平;黄莉;陈玉宁;周小静;陈伟刚;姜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徐晓琴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标记 引物 主效QTL位点 分子遗传育种 电泳检测 多对引物 花生材料 扩增产物 一对引物 荚果 扩增 种花 应用 花生 | ||
本发明属于分子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为Ad09A7577、AGGS1606、AHGA98567和Ad91I24,利用分子标记Ad09A7577的引物对、AGGS1606的引物对、AHGA98567的引物对和Ad91I24的引物对中的一对引物或多对引物,对待鉴定花生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如扩增出对应大小的DNA片段,则标志着出仁率主效QTL位点cqSPA09的存在,荚果具有较高的出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cqSPA09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花生(Arachis hypogea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人类膳食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花生生产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脂和蛋白质的有限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在花生生产中,花生以荚果的形式收获和存储。花生荚果由花生果壳和种子两部分构成。花生种子含有丰富的食用油脂、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可以加工为食用油、坚果、花生酱等食品。花生出仁率是指种子重量占荚果重量的百分比;出仁率越高,可用于食品加工的部分越多。因此,出仁率是花生生产中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如何快速、准确选育高出仁率的花生品种是花生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出仁率最低仅为59.9%,少数高出仁率品种可达到81%,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与大多数重要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一样,出仁率表型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对表型直接进行选择的效果不好。随着分子标记的发展,可以用QTL分析将复杂的数量性状进行分解,像研究质量性状一样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进行研究。QTL是通过对分子标记基因型和表型结果的统计分析,在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上确定的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目前对花生出仁率的QTL定位研究还较少,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效应值低,在不同环境表达的稳定性未知,难以在花生育种中应用。本发明通过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筛选了稳定表达的花生出仁率主效QTL及其连锁标记,用于高出仁率的花生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分子标记引物对、分子标记方法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与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cqSPA09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分子标记Ad09A7577、分子标记AGGS1606、分子标记AHGA98567和分子标记Ad91I24,所述分子标记Ad09A7577的正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反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分子标记AGGS1606的正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反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所述分子标记AHGA98567的正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反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分子标记Ad91I24的正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反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
与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cqSPA09连锁的分子标记Ad09A7577的引物对:
正向引物序列5’-CATCATGGAGGGCTTCCTTA-3’(如SEQ ID NO.1所示),
反向引物序列5’-TTCAATCCCTTTTCAGGTCG-3’(如SEQ ID NO.2所示)。
与花生出仁率主效QTL位点cqSPA09连锁的分子标记AGGS1606的引物对:
正向引物序列5’-CTCACACATACACAACCTGCTG-3’(如SEQ ID NO.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78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