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6513.2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9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季静;纪玉国;柴忠义;熊凯;龚凤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42 | 分类号: | B01J23/42;C07C5/333;C07C1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桑胜梅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烷 脱氢 异丁烯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催化剂用催化剂,包括凹凸棒土改性的载体以及负载在改性的载体上的Pt金属组分。本申请还涉及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催化剂用于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具有活性高、抗积碳能力高、寿命长,成本低,异丁烷转化率和异丁烯收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用催化剂。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异丁烷是一种低碳烷烃,可应用于制备异丁烯。异丁烯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甲基叔丁基醚、丁基橡胶和聚异丁烯,另外,它也可用来合成甲基丙烯酸酯、异戊二烯、叔丁酚、叔丁胺、1,4-丁二醇、ABS树脂等各种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学品。随着异丁烯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对异丁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异丁烷脱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异丁烷脱氢技术研究包括催化剂制备,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关键在于催化剂的研制,它决定了异丁烷脱氢的工艺过程和经济效益。目前,异丁烷脱氢催化剂主要为负载型催化剂,一种是氧化铬负载在氧化铝载体上,还有一种是将贵金属Pt负载在氧化铝载体或者其他载体上,铬系催化剂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存在很强的污染性,已经逐渐退出市场;Pt基催化剂用于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反应中活性高,对原料要求低,但是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积碳,致使活性迅速下降,从而缩短使用寿命。因此,开发一种适宜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反应条件下的高效,长周期催化剂是解决异丁烷脱氢技术的关键。
有文献采用共沉淀,混浆法负载Cr、Pt、V等元素,采用浸渍法负载La、Zr、Sn、Fe等元素,得到负载型催化剂,并优选Al2O3作为载体制得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但是制备成本高,抗积碳能力不强,寿命较短。现有技术中也公开了Pt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容易使异丁烷发生深度脱氢和裂解等副反应,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催化剂用催化剂,其为铂(Pt)基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用凹凸棒土改性的载体(例如氧化铝载体等),和Pt金属活性组分。该催化剂,尤其是含Pt-Mg双金属活性组分的催化剂,用于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以及很强的抗积碳能力,并且异丁烷转化率达到70%以上,异丁烯收率在60%左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催化剂用催化剂,包括凹凸棒土改性的载体以及负载在改性的载体上的Pt金属组分。
根据本发明,通过对载体的改性,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提高了转化率和收率,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提高了催化剂的化学稳定性和寿命,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凸棒土的量基于载体(即改性前的载体,如选自氧化铝、氧化硅和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的重量为0.5-5wt%,优选1-3wt%,如1.5-2.5wt%。在所述范围内,对载体具有较好的改性效果,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如活性、化学稳定性和寿命,提高转化率和收率。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载体选自氧化铝、氧化硅和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Pt金属组分的含量(铂元素的含量)基于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为0.2-0.5wt%,优选0.3-0.4wt%。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催化剂进一步包括负载在所述改性的载体上的Mg金属组分,也即此时负载在所述改性的载体上的,为Pt-Mg双金属组分。通过负载在所述改性的载体上的双金属组分的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寿命,进而提高转化率和收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催化剂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6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