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1475.1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0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峰;刘夫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4/002 | 分类号: | H01G4/002;H01G4/224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5112 | 代理人: | 周雯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阻尼 钢板 噪声 电力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电力设备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
技术背景
随着直流输电等级的不断提高,输送功率的增大,并联电容器装置产生的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远远超出国家环境部门制定的场界达标标准,因此,滤波电容器装置产生的可听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已有实验证明,电力电容器运行产生的噪声频率为100HZ、500HZ、600HZ、800HZ、1100HZ、1150HZ、1200HZ、1250HZ等中低频,并且所产生的噪声主要指向电力电容器底部和顶部。
为解决底部噪声问题,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吴鹏博士的《高压直流换流站交流滤波电容器降噪措施》提出双底面结构来降低电力电容器底面的噪声,2013年,左强林的《HVDC用低噪声电容器研制》,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得出在电容器元件组底、盖两端加隔音腔是目前电容器噪声治理的较有效方案,同时也验证了吴鹏博士提出双底面结构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在工程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还没有满足环境部门规定的电容器噪声水平低于55dB的要求。
西安交通大学吴鹏博士并研究了双底面型电容器,取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并在上海奉贤换流站投入使用,但是对比实际效果,但是还没有满足国家部门规定的电容器噪声水平低于55dB的要求,对于电容器底部辐射出来的中低频区域的噪声并没有实质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该电力电容器底部噪声辐射水平低于55dB,且其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加工制造和安装,而不影响电力电容器正常运转。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外壳、芯子、套管和隔声腔,套管设在电容器外壳的顶部,芯子设在电容器外壳内部,隔声腔设在电容器外壳的底部;所述的隔声腔是由内外两层钢板组合而成的封闭腔体结构,在外层钢板和内层钢板之间设有阻尼材料,形成具有三层的封闭腔体结构。
所述的封闭腔体结构是通过焊接固定于电容器底部。
所述的封闭腔体内部为空气。
所述的封闭腔体内部空气层厚度为20mm-30mm。
所述的钢板是厚度为0.3mm -0.8mm、面密度为3.95kg/m²的不锈钢板。
所述的阻尼材料是由胶粘剂、填料和辅助剂按1:1:1重量分配比混合制成。
所述的阻尼材料的厚度为0.5mm -2mm,密度为1100kg/mm³,杨氏模量为2.3×109,泊松比为0.4。
本发明的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其利用了阻尼钢板具有密度低、隔音降噪、吸收振动、比强度高、比刚度大等优点,可以降低电力电容器底部振动;利用由阻尼钢板焊接而成的封闭腔体对噪声主要贡献频率段进行隔声,降低电力电容器底部噪声,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隔声腔壁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的隔声量随着噪声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图中,1.电容器外壳 2.芯子 3.隔声腔 4.套管 5.内层钢板 6.外层钢板 7.阻尼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采用阻尼钢板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外壳1、芯子2、套管4和隔声腔3,套管4设在电容器外壳1的顶部,芯子2设在电容器外壳1内部,隔声腔3设在电容器外壳1的底部;所述的隔声腔3是由内外两层钢板组合而成的封闭腔体结构,在外层钢板6和内层钢板5之间设有阻尼材料7,形成具有三层的封闭腔体结构。
所述的封闭腔体结构是通过焊接固定于电容器底部。
所述的封闭腔体内部为空气。
所述的封闭腔体内部空气层厚度为20mm-30mm。
所述的钢板是厚度为0.5 mm、面密度为3.95kg/m²的不锈钢板。
所述的阻尼材料是由胶粘剂、填料和辅助剂按1:1:1重量分配比混合制成。
所述的阻尼材料的厚度为1mm,密度为1100kg/mm³,杨氏模量为2.3×109,泊松比为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14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关式半导体激光器恒温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热控控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