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8398.6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8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金爱娟;李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27/08 | 分类号: | H02P2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黄贞君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驱动 装置 以及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装置和电动设备。本发明提供的电动驱动装置,设置在电动设备中,用于驱动电动设备,包括:多相交流电机;直流电源;指令发送部;电流传感器;输出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逆变器,其中,多相交流电机具有j个相互独立且参数相同的多相绕组单元,逆变器具有与j个多相绕组单元一一对应连接的j个相互独立且参数相同的逆变单元,每个逆变单元具有k个相互并列连接且参数相同的逆变桥臂向对应的多相绕组单元提供k路线电流,直流电源具有j个相互独立且参数相同的电池单元,分别对应连接j个逆变单元,驱动器具有j个相互独立且参数相同的驱动单元,分别与j个逆变单元相连接,k为大于2的正整数,j为大于1的正整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流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驱动装置以及包含该电动驱动装置的电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各大城市雾霾天数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国家对燃油设备的尾气排放管理越来越严格;另外,在封闭的室内工作环境中,燃油设备是禁止使用的;此外,石油这种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几十年后将面临枯竭。因此,将电作为能源的电动设备如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等电动设备越来越受到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它不但污染小、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提供电能,而且与燃油设备相比,它还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动态性能好和便携性高等优点。在石油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电驱动装置,特别是大功率电驱动装置如电动战车、电动军舰、电动飞行器和电驱动航空母舰等等,对于国防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
电池是电动设备的核心部件,由于目前电池制造技术水平的限制,电池单体在容量、电压和性能上还是不能满足电动设备的实际要求,为了满足电动设备高能量动力电源的要求,一般都将电池单体采用串并联结合的方式成组使用,以满足负载较大的功率需求。通过电池单体的并联增加电池组的输出电流,通过电池单体的串联增加电池组的输出电压。
在电动汽车行业,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池储能系统一般具有96~110节容量约为45~80Ah的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大巴的电池储能系统一般具有150~200节容量约为200~400Ah的锂离子电池。矿用电机车基本上都是由几组电池组并联来供电的,每组电池组又是由数十节电池单体串联成组的。国内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大多采用电池单体先并联再串联的连接方式。
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人体的安全电压是50伏,由于电动设备安全性能的要求,一般优先选用国家标准的电压等级48、36、24、12伏。而电动汽车装备的电机功率一般都是几十千瓦,如果采用单个三相电机的话,每一相的额定电流都是几百安培,启动电流和上坡时的电流更大,可超过一千安培。
如图2所示,由于电机的工作电流很大,大容量串并联电池组的输出电流也相应很大,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安培。串并联电池组与逆变器之间的连接线、连接线与电池组的接头、连接线与逆变器的接头,都将由于流过大电流而导致严重发热。这对连接线的电阻和绝缘性能、接头紧固件的接触电阻和绝缘保护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也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容量串并联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并不是通过电池单体的容量和数量进行线性叠加而增强的。电池单体成组后,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功率、性能、耐久性和安全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在生产和使用电池过程中,由于电池受到了制造工艺、电池老化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电池内阻、电压、容量等参数的不一致。相同规格和型号的电池在相同运行环境下性能参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电池的不一致性。对于电池组系统来说,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且在电池组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池单体的充放电深度各不相同,电池组性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性能最差的那个单体,造成电池组剩余容量无法完全发挥。这也导致部分电池单体过充电或者过放电,加剧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劣化,严重时可能导致电池的爆炸或燃烧等安全事故。
在电池组中,电池单体的电压不一致性会对电池组造成较大的影响,影响到电池组的容量、性能、寿命和安全等多个方面。特别是,若干个电压不一致的电池并联组成电池组后,非常容易出现电压高的电池向电压低的电池充电,形成电池组内部环流,造成电池组电量无意义地浪费,最终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8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