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腥、增强凝胶的保健型酵母葡聚糖/鱼糜复合制品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5705.5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12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黄琪琳;熊怡婷;熊善柏;樊明聪;黄晶晶;马畅;张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7/00 | 分类号: | A23L17/00;A23L29/269;A23L33/125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凝胶 保健 酵母 聚糖 复合 制品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去腥、增强凝胶的保健型酵母葡聚糖/鱼糜复合制品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新鲜白鲢鱼清洗干净后“三去”(去头、去鳞、去内脏),采肉后进行漂洗。将漂洗后的鱼肉离心沥干,并于食品调理机中斩成糜状,经加盐擂溃后,按比例在鱼糜中添加复合物总质量的1%‑5%酵母葡聚糖,经过成型、凝胶化制备成鱼糜制品。与传统的鱼糜制品相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鱼糜制品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鱼糜制品,口感细腻、凝胶强度高,鱼腥味低,具有酵母葡聚糖的特殊气味,能显著提高食欲,而且还具有酵母葡聚糖所具有的保健作用,能显著提高鱼糜制品的附加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品加工,特别涉及一种去腥、增强凝胶的保健型酵母葡聚糖/鱼糜复合制品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鱼糜制品是指鱼肉加一定量的食盐后经擂溃、斩拌、成型等过程而制成的凝胶食品。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包括鱼糕、鱼丸、鱼香肠、模拟蟹肉等。鱼糜制品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且食用方便、美味可口,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加以及对健康的注重,已不局限于传统鱼糜制品,对鱼糜制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功能性鱼糜制品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如低盐鱼糜、低糖鱼糜、高膳食纤维鱼糜等。
为了改善鱼糜的凝胶性,主要从加工工艺的优化及添加性能优异的品质改良剂这两方面着眼。目前,常用的品质改良剂主要有:淀粉、可食性亲水胶体、蛋白类物质等。此外,有研究指出一些膳食纤维、酚类物质、植物油等也可提高鱼糜的凝胶强度。
我国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水分含量高、体内组织酶活跃等原因,水产品极易腐败变质,腥味重,且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水产品鲜销价格低,制约了水产加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关于鱼肉腥味的控制方法,根据作用机理不同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感官屏蔽法和复合脱腥法等。
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法、包埋法、萃取法等。吸附法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将鱼肉的腥味去除。目前,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活性炭,其他还包括分子筛、硅胶、离子交换树脂等。包埋法通过利用包埋剂将鱼肉的腥味物质包裹达到脱腥的目的,应用最多的包埋剂为环状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其具有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特殊环状结构,且无毒、可食用、稳定性好。萃取法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对腥味成分的溶解萃取,达到脱腥的目的。常用乙醇、乙醚作为萃取剂。
化学法主要包括:酸/碱处理法、臭氧处理法、抗氧化剂处理法等。酸/碱处理法主要是利用蛋白质在酸/碱液中溶解、展开,使得与蛋白质结合的腥味物质与蛋白质分开。同时,酸/碱处理还有助于脂质和色素的溶出,抑制脂肪氧化腥味。常用的酸/碱液主要有醋酸、柠檬酸、苹果酸、氢氧化钠和氯化钙等。臭氧处理法利用臭氧在水中不稳定,能够降解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单原子态氧和羟基自由基,与一些有机物发生反应,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将腥味成分中的某些物质转化成腥味阈值大的物质,使腥味浓度降低。抗氧化剂处理法是利用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达到脱腥的目的,如茶多酚、黄酮、萜烯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等。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鱼肉中发生代谢反应,鱼肉中的腥味物质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结构发生改变,转变为无腥味的物质。目前,选用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乳酸菌、醋酸杆菌等。感官屏蔽法是最传统的去腥方法,利用香辛料或某些特征性呈味物质掩盖水产品的腥味,如葱、生姜、花椒、胡椒等,在食品烹饪中使用广泛。为了达到更好地脱腥效果,常将多种脱腥方法复合,利用各方法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增效作用,达到更佳的脱腥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5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