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6515.6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8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彭高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高培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8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 多维 交通 路网 | ||
1.一种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换向立交(15)为非机平台换向立交(61),以及公交换乘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机平台换向立交(61)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和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两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是在上跨换向立交(38)的基础上,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52),立交直通线(16)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通过,由自行车道(49)和人行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52)独立信号平交(13),其结果是地面节点机动道(63)为全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13),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相辅相成,确保地面节点全互通,即节点无需设置信号平交(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是在下穿换向立交(39)的基础上,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53),由自行车道(49)和人行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53)独立信号平交(13),其结果是地面节点机动道(63)为全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13),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相辅相成,确保地面节点全互通,即节点无需设置信号平交(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换乘线路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叠加、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叠加、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与换向平交(79)叠加、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与换向平交(79)叠加、斑马平交(32)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叠加、斑马平交(32)与(上跨、下穿)换向立交(15)、换向平交(79)叠加八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上跨线(33)公交换乘线路;二、直通线(16)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上跨线(33)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上跨线(33),经换乘竖梯(30)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再由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经换乘竖梯(30)至地面层(40);
所述直通线(16)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16),即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6)经换乘竖梯(30)至地面层(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公交换乘线路有二:一、直通线(16)公交换乘线路;二、下穿线(17)公交换乘线路;
所述直通线(16)公交换乘线路是由直通线(16)经换乘竖梯(30),至地下非机平台(53),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53)经行人竖梯(51)至地面层(40);
所述下穿线(17)公交换乘线路是由下穿线(17)经换乘竖梯(30),至地下非机平台(53),然后从地下非机平台(53)经行人竖梯(51)至地面层(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高培,未经彭高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651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器柜及防尘控制方法
- 下一篇:城市道路中心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