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取向膜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9230.8 | 申请日: | 2016-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5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水崎真伸;土屋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G02F1/136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汪飞亚;李艳霞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以及 取向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维持良好的电压保持率、并能够防止可靠性的降低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一对基板,它们对置配置;液晶层,其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间;以及取向膜,其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液晶层之间,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含有铜或者铝的电极和/或布线,上述取向膜含有侧链中具有包含由规定的化学式表示的苯并三唑基的化学构造的聚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取向膜。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取向膜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的取向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薄型、轻型以及低消耗电力等特征,因此不仅用于电视用途,也可以用于智能手机,平板PC,汽车导航等用途。在这些用途中,要求各种性能,例如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部件的取向膜也要求较高的性能。因此,提出有在取向膜中添加了光稳定剂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3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配置含有铜或者铝的电极和/或布线的情况下,有时由于长时间使用而产生影像残留,从而可靠性降低。在本发明者针对其原因进行了各种研究时,得知上述的影像残留产生在以下的两个路径中。此外,以下,对电极和/或布线含有铜的情况进行说明,但电极和/或布线含有铝的情况也相同。
[路径1]
(1-1)水分的浸入
水分穿过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密封材料、以及密封材料与取向膜的界面而从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浸入到内部。
(1-2)铜离子的产生
电极和/或布线通常与取向膜(有机膜)接触,因此侵入到液晶显示装置内的水分穿过取向膜而与电极和/或布线接触。另外,电极和/或布线有时与层间绝缘膜(有机膜)接触,因此水分有时穿过层间绝缘膜而与电极和/或布线接触。其结果,水分使电极和/或布线所含有的铜离子化,与铜离子(Cu2+以及Cu3+)一起最终浸入至液晶层。此时,与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情况(以下,也称为正型液晶。)相比,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情况(以下,也称为负型液晶。)下更容易获取水分。即,相比正型液晶铜离子能够容易被负型液晶获取。这是因为负型液晶的极性高于正型液晶的极性。对于负型液晶而言,在液晶分子中,与正型液晶相比较多地含有极性高的氧(-O-)、氟(-F)以及氯(-Cl),并且在相同的液晶分子中包含具有氧的烷氧基和氟,因此极性高。
(1-3)自由基的产生
如下述式(A-1)以及(A-2)所示,在铜离子与取向膜所含有的聚合物(例如,聚酰胺酸)中的羧酸(羧基)之间,产生热、光等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取向膜中产生自由基。
[化1]
Cu2++-COOH→-CO·+Cu3++OH- (A-1)
Cu3++-COOH→-COO·+Cu2++H+ (A-2)
(1-4)影像残留的产生
取向膜中所产生的自由基移动至液晶层,进一步通过其电子移动而离子化。其结果,液晶层中的离子密度增加,电压保持率(VHR:Voltage Holding Ratio)降低,由此产生影像残留。
[路径2]
(2-1)水分的浸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9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