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掺混肥生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5727.3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5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鹏;李朝阳;杨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塔里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13/10 | 分类号: | B01F13/10;B01F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76 | 代理人: | 薛瑞 |
地址: | 843300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混肥 生成 装置 | ||
1.一种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混合单元和输送混合单元,进料混合单元包括进料筒(1),进料筒(1)内设置有分隔板(2),分隔板(2)将进料筒(1)筒腔分隔为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分隔板(2)自上而下开设有两排轴线倾斜的贯通孔,每排贯通孔的轴线相互平行,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下方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正上方也均未设置有贯通孔,两排贯通孔中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两排贯通孔中的另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分隔板(2)的贯通孔内均插接有混料管(3);
所述输送混合单元包括绞龙(5),绞龙(5)包括一输送管(51),输送管(51)内沿其长度方向轴承连接设置有转轴(52),转轴(52)一端轴连有电机(6),转轴(52)上设置有螺旋叶片(53);
所述进料筒(1)连通设置于输送管(51)一端侧壁上,输送管(51)另一端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口(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混料管(3)的两端管口均平齐于进料筒(1)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混料管(3)两端管口中位置较高的管口上均设置有漏斗状扩料口(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排贯通孔中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低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相应地,两排贯通孔中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位于第一腔(11)的开口位置高于位于第二腔(12)的开口位置;
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位置高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位置;
沿进料筒(1)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投影与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处设置的扩料口(8)投影相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1)筒壁,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位置高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分隔板(2),位置低的一排贯通孔内插接的混料管(3)位于第一腔(11)中的管口靠近进料筒(1)筒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筒(1)与输送管(51)之间还设置有变径管(4),沿进料筒(1)上筒口指向下筒口方向,变径管(4)管径由大逐渐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径管(4)靠近输送管(51)的管径不大于螺旋叶片(53)的螺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掺混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管(4)为软管,沿变径管侧壁设有两道夹持卡,每道夹持卡包括两条平行的卡板(41),两条卡板(41)通过锁紧螺栓(42)相连接,所述两道夹持卡的卡板(41)垂直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塔里木大学,未经塔里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572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