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4693.0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7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裴志勇;谭润泽;屈俊琪;吴熙;吴沼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43/12 | 分类号: | B63B43/12;B63B43/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体 修补 智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体修补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经常由于碰撞、搁浅、触礁等因素造成结构的破坏,如舱室开口进水等。这时往往会使船舶的浮态发生变化,引起船舶下沉或倾斜。如果不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可能会使船舶整体崩溃而沉没,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传统提高船舶抗沉性常采用的抗沉设备和采取的抗沉措施如下:
(1)设置双层船底,可增强船底强度,内底板可以阻止海水浸入舱内,但其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船舶自身重量和有关尺度增大,造价提高。
(2)设置水密舱壁,船舱进水时阻止水蔓延至其它船舱,但其结构复杂、造价高。
目前船舶传统抗沉方式并不能智能有效地保证船舶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自修补功能的智能船体装置来改善目前补漏形式,可以减少船舶因各种事故而导致进水沉没,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有利于填补国内在船舶保障抗沉性能研究领域的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设计一种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包括布置于船舱舱壁内侧的气囊及布置于船舱靠近过道墙壁上的控制单元和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有横倾角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检漏传感器、气囊压力传感器,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气囊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抽气泵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控制气流的进出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用于给气囊充气的充气泵及用于给气囊抽气的抽气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控制气囊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抽气泵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按对应的指令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横倾角传感器,布置于船舱舱壁上,用于传递横倾角大小与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位传感器,布置于船舱沿船宽方向的舱壁上,用于检测破损船舱内页面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漏传感器,布置于船舱沿船长方向的舱壁上,用于检测漏泄部位及漏泄速度并把漏泄部位和漏泄速度传送到微处理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囊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气囊内压力传送给微处理器。
实施本实用新型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船舶破损时将外界环境传输至微处理器,通过充气气囊产生浮力同时还可起到排水的作用,使船舶破舱部位减缓下沉和倾斜,最终达到堵漏的效果,提高抗沉性;在防止沉没时争取更多营救时间,降低沉船几率,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船员及乘客的人身安全,在运输具有污染性物品时还大大减少了沉船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气囊、控制单元、微处理器、横倾角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检漏传感器在船舱中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液位传感器、检漏传感器在船舱中布置示意图(沿船舱宽度方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液位传感器、检漏传感器在船舱中布置示意图(沿船舱长度方向);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微处理器、电磁阀、气囊压力传感器、充气泵和抽气泵在船舱内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气囊1,控制单元2,横倾角传感器3,液位传感器4,检漏传感器5,微处理器6,电磁阀7,气囊压力传感器8,充气泵9,抽气泵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船体自修补智能装置,包括布置于船舱舱壁内侧的气囊1及布置于船舱靠近过道墙壁上的控制单元2和微处理器6。微处理器6的输入端连接有横倾角传感器3、液位传感器4、检漏传感器5、气囊压力传感器8,横倾角传感器3,布置于船舱舱壁上,用于传递横倾角大小与方向;液位传感器4,布置于船舱沿船宽方向的舱壁上,用于检测破损船舱内页面高度;检漏传感器5,布置于船舱沿船长方向的舱壁上,用于检测漏泄部位及漏泄速度并把漏泄部位和漏泄速度传送到微处理器;气囊压力传感器8,用于将气囊内压力传送给微处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4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