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凹槽的接触点及其使用的电器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8204.4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0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林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因信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06 | 分类号: | H01H1/06;H01H1/6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禾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79 | 代理人: | 刘羽波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凹槽 接触 及其 使用 电器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开关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凹槽的接触点及其使用的电器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电器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电器开关作为各终端设备的人机交换件,当电流较大时,容易接触起弧,这成为发生火灾的隐患。现有技术的灭弧方法一般有触点散热、涂抹灭弧油和控制开关迅速通断等方式,但上述方式均不能很好地解决开关接触起弧现象,容易诱发火灾。
现有技术中,电器接触点通过安装在导电件凹槽上,达到接触导电连接,然而由于接触点的上下结构原因,上部结构比下部结构较宽,下部结构与导电件周围产生空隙,使得接触点接触不良,这些空隙导致电阻增大,加大接触点的损耗,同时开关接触点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不断的接通和切断电流而产生电弧,电弧会烧蚀接触点,而且还会使接触点的温度升高,如果接触点温度散热不良的话,就会进一步加快触点的烧蚀及铜合金的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凹槽的接触点及其使用的电器开关。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凹槽的接触点,包括安装平台和连接柱体;
所述安装平台的顶端为圆形平面设置,其两侧为倾斜面设置;
所述连接柱体为圆柱体;
所述连接柱体中部的底端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横截面为由三角形和矩形组合的图形,所述安装凹槽的直径等于所述连接柱体的半径;
所述安装平台上还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的两侧,所述散热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安装平台的半径。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底部端块,所述底部端块设置于所述连接柱体的底端,所述底部端块的中部设置有端块槽孔,所述端块槽孔的直径等于所述安装凹槽的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体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条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等距设置于所述连接柱体的外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点的材质为银合金或铜镍合金的一种或两种。
一种使用上述的具有凹槽的接触点的电器开关,包括外壳、接触点、接触连接点、导电件、磁铁和弹簧,所述接触点和接触连接点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电件一端的一侧,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接触连接点上,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包括导电片和导电块,所述导电块设置于所述导电片的一侧上,所述导电块与所述安装凹槽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凹槽的接触点通过在连接主体上设置有安装凹槽,通过外部导电组件使得与所述安装凹槽无缝隙地充分接触,增加接触点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点的接触程度,解决了接触点与导电件存在空隙的问题,从而减小接触电阻而抑制接触点的损耗;2.所述安装凹槽的横截面为由三角形和矩形组合的图形,不是为圆柱凹槽设计,这样的设置使得导电件在安装凹槽上以点为圆心进行非自转的旋转,结合得更紧密牢靠,大大提高接触点的接触程度,价格低廉,市场前景可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凹槽的接触点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开关的通电动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开关的断电状态示意图。
其中:接触点1、安装平台11、连接柱体12、安装凹槽13、散热孔14、底部端块15、环形凹槽16、外壳2、导电件3、导电片31、导电块32、磁铁4、弹簧5、接触连接点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凹槽的接触点,如图1-3所示,包括安装平台11和连接柱体12;
所述安装平台11的顶端为圆形平面设置,其两侧为倾斜面设置;
所述连接柱体12为圆柱体;
所述连接柱体12中部的底端设置有安装凹槽13,所述安装凹槽13的横截面为由三角形和矩形组合的图形,所述安装凹槽13的直径等于所述连接柱体12的半径;
所述安装平台11上还设置有散热孔14,所述散热孔14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11的两侧,所述散热孔14的直径小于所述安装平台11的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因信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因信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82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镜头固定机构及其影像撷取装置
- 下一篇:透镜驱动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