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5414.1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7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越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具体一种移动电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电源在充电的同时放电的话,电源输出点与输入点之间存在直接通路,当电源输入点电压因为电学故障而突然提升时,输出点的电压可能会一起提高,这造成了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产生电击。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设备,具体解决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方案。技术内容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池控制模块、单片机供电模块、LED指示模块、第一电源点(HCC)、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四电源点(VCC)、地点(GND);
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2)、第九号电容(C9)、第十号电容(C10);
控制单元中:第九号电容(C9)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第九号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2)的接地脚相连;
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第十号电容(C10)的作用是滤波,第九号电容(C9)的作用也是滤波;
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电源脚与第三电源点(Vmcu)相连;
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接口(P2)、第一电源点(HCC)、地点(GND)、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第二号光耦(Q2)、第三号光耦(Q3)、第三号二极管(D3)、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三号电阻(R3)、第四号电阻(R4)、第一号电容(C1)、第二号电容(C2)、第三号电容(C3)、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一号稳压模块(U1)、蓄电池(BT1);
电池控制模块中:电源接口(P2)具有第一脚、第二脚,电源接口(P2)的第一脚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电源接口(P2)的第二脚与地点(GND)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一号开关管(Q1) 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四号开关管(Q4) 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稳压模块(U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接地端;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一号开关管 (Q1)的输出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与第四号二极管(D4)并联;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一号电容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电容(C2)与第一号电容(C1)并联;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相连,第三号电容(C3)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与第三号电容(C3)并联;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输出端相连,第五号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脚相连;
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六号电容(C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越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越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54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