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14276.6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1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钟建能;彭光云;刘淑生;金建军;普智财;雍建文;施朝文;朱和坤;杨晓波;张宏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8 | 分类号: | H02H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7 | 代理人: | 李华,温黎娟 |
地址: | 6512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容式 自动 跟踪 补偿 弧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缆供电系统特点是:供电回路多、线缆横截面大且线缆线路长,当电缆供电系统接地电容电流达到10A以上时,使得电缆供电系统内容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容电流大,产生的电弧不能自动熄灭,极易引发次生事故,降低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严重影响大型用电企业及供电系统的安全。
对于此,需要装设消弧线圈以减小接地点的故障电流,然而目前,采用手动调谐的消弧线圈,为防止出现谐振过电压,常将消弧线圈调至远离谐振点的补偿状态,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手动调节的消弧线圈不能准确地补偿电容电流,因此补偿效果很差,且测量的脱谐度精度不够,测量范围也很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包括:消弧线圈、控制器和电容箱;
所述消弧线圈包括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所述一次绕组的第一端与接地变压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一次绕组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电容箱分别与系统中性点的一端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系统中性点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变压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接地变压器的第二端与电缆连接;
所述电容箱与所述二次绕组两端连接组成一个回路,且所述电容箱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自动跟踪电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变化,当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系统中性点发出的故障信号后,根据所述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控制所述电容箱选择不同容量的电容器组合,所述电容箱内的电流加载到所述二次绕组上,所述二次绕组将其电流折算到所述一次绕组上,以补偿所述消弧线圈中的电感电流从而减少接地点的故障电流。
进一步地,还包括限压阻尼电阻箱,所述限压阻尼电阻箱一端与所述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接地,且所述限压阻尼电阻箱与所述控制器连接,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限压阻尼电阻箱动作,用于防止所述消弧线圈谐振过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限压阻尼电阻箱由阻尼电阻、电容器组成,其中,所述阻尼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消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阻尼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器组由m个电容并联组成,所述m≥2,且为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箱由n个电容和n个电容组成;
所述n个开关中的每一个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n个电容中的每一个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所述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n个开关中的每一个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个电容中对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n≥4,且为整数。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包括消弧线圈、控制器和电容箱,其中,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系统中性点发出的故障信号后,所述电容箱动作,所述电容箱内的电流就加载到所述二次绕组上,所述二次绕组将其电流折算到所述一次绕组上,以补偿所述消弧线圈中的电感电流从而减少接地点的故障电流。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可以使得电网单相接地时的安全、平稳且可靠的运行,且本实用新型是自动实现消弧线圈对系统的电容电流跟踪补偿,不需要人工对消弧线圈进行电路补偿,节省了人力和财力。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限压阻尼电阻箱,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容易产生谐振过电压,此时控制器控制限压阻尼电阻箱动作,来避免供电系统产生谐振过电压从而进一步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14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